势,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摸不着看不见又确确实实存在。势,很难形成。一旦形成了自己的“势”四两拨千斤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用力气挣钱很难,用钱挣钱很容易。没有形成‘势’的时候做事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有了‘势’无往而不利。
一个人想形成自己的势很容易也很难。
容易在于,你有几个钱有点人机关系就可以说自己有了‘势’。只是这个势是‘小势’只局限于一个小圈子,作用也小,也容易被外力所打散。
难就难在要形成‘大势’,大势影响范围大,威力无可阻挡。与之相反的,能成大势者凤毛麟角。
文人要形成自己的‘势’也很难。
不要把写作当成多么高大上的一件事情。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了一件事儿,作者是可以培养的。
某大学学者随机抽取部分人群,对这些人进行严格培训,最后发现这些人都能写出不错的文章。
这些人的文章达到了什么程度呢,和文学圈的作者作品相对比,处在中等水平。也就是说这些流水线上走下来的‘作者’的水准超过了文学圈半数的作者。
看到这里估计有人要说我瞎吹了。无数的牛人大拿说过,写作是要靠天分的。一个大拿可能是出错,那么多大拿怎么可能都出错呢。写作靠的就是天赋,怎么可能批量生产呢。
而且,如果作者能批量生产,为什么没有机构这么做呢?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批量生产作者的不足之处了。他们是用固定的模子生产出来的,也被模子限定住了。比起‘天然’的作者,他们缺少灵性。而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灵性。
没有灵性的作品只是堆砌起来的文字,乏善可陈。
而且一个模子里生产出来的产品,相似之处太多。一大批相似的‘产品’冲击市场,最终大家都没饭吃。
所以这个实验最后的结论是:作者是可以培养的,作家是不可培养的。
也不要把写作想的那么简单,入这一行容易,想混的好很难。大部分作者也就挣个茶水钱。
所以作者群体大部分都是兼职,写作只是业余爱好。真正的专职作者连百分之十都不到。(在不算网络作者的情况下。)
说的夸张点,百分之九十的作者都只是堆砌文字的‘工匠’,他们的作品能不能卖得出去,会不会受欢迎全看运气。也因此,在文学圈这些人无所谓‘势’不‘势’。
剩下的百分之十是属于有灵性的作家,能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他们是构成文学圈的中坚力量。这些人用作品为自己构筑了‘势’。
灵性作家里有极少数把灵性具现为了思想,用自己的思想影响更多的人。这种人就是大师。大师必然具备‘大势’。
毫无争议的,朱子清已经初步具备了‘大势’,他欠缺的只是时间的发酵让自己的‘势’壮大。
势是天然具有向心力的,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会越滚越大。当你的‘势’大到一定程度,好处会不争自来。
松下康夫等人主动找朱子清当‘丑陋学派’的精神领袖就是为此。他们想借助朱子清的‘势’,但他们‘借势’的行为又会反过来壮大他的势。
想借朱子清‘势’的人不只是松下康夫等人,可以说非常非常的多。这不,在朱子清无知无觉之中又多了一群,还是来自美帝的组织。
推理小说没有一个世界统一性质的最高奖项,但这并不代表就没有世界公认的权威性奖项。相反,具有世界权威的推理小说奖项还有不少。
比如岛国的推理小说三大奖项,英国的歇洛克奖,德国的Deutsche Krimi Preis奖等等。
这么说吧,推理小说水准高的国家,一般都会有具有世界权威性的推理大奖。与之相反的,推理小说荒漠国家是没有资格谈什么大奖不大奖的。
但就西方国家来说,这些推理奖项还是有轻重之分的,其中影响力最大最具权威性的莫过于美帝埃德加奖以及约翰牛家的匕首奖了。
埃德加奖又称大师奖,是美帝最具权威性的推理小说大奖。于每年八月初展开评选。
大师奖有最佳小说、最佳处厽女座、最佳罪案实录等十三个奖项。其中含金量最高的就是最佳小说奖。
大奖限定每人每部作品只能获得一个奖项,不能重复提名。每个奖项的评选环节分为四轮。
第一轮是大众投票。只要问世时间在去年六月份到今年六月份之间的作品都可以推荐。得票最高的二十本进入第二轮。
第二轮是评委会投票。从二十本里选出六本进入第三轮。
第三轮是美帝科幻协会年会员投票,前三名进入最终决战。
第四轮,由评委会决定谁是冠亚军。
毫无疑问,朱子清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以超过前五名票数总和的高票数通过了第一轮评选。
于是,大洋彼岸的美帝传来喜报:“来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