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都市捡漏王> 第26章 何谓捡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章 何谓捡漏(2 / 2)

眼力到了,但更重要的是缘分到了!历史上有的是收藏大家,乾隆皇帝收集天下珍品编辑四库全书和石渠宝笈,顾家的过云楼收藏古籍善本江南第一,王世襄老爷子编订明式家具图谱,他们都是行业里的大师人物。他们的贡献不在于多富有或收藏多,而是系统的整理先贤的文化遗产,为后人留下传承,这才是最大贡献。”老陈感叹道。

“陈叔!那你说民间还有多少宝贝啊?以后我们能不能捡漏了?”小蕾好奇道。

“具体数字谁也不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谁也无法准确知道某一朝代为皇宫生产了多少官窑瓷器,但是从已知的历史记载,无论是民窑还是官窑,历代瓷器生产量是极大的,无非官窑是作为当时的硬通货作国家储备国库用,极少量作为皇亲国戚摆设把玩。民窑瓷器主要作为生活必需品和摆设,还有相当部分是出口。”

“历代皇宫很少量的满足皇宫日用、观赏、赏赐、庆典、祭祀、和随葬的需要,但瓷器作为硬通货储备数量是非常庞大的,每年生产几十万件是正常的。在皇家档案中能找到相关的信息,比如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443500件的任务。宣德朝虽然只有十年,可以估计官窑瓷器需求在百万件数量级是客观的,元明各朝比宣德有长有短,生产的官瓷应在几十万件至几百万件,这样的逻辑推断是成立的。可是故宫元代瓷器几乎为零,明代瓷器成化以前的瓷器也就区区数百件,其他各大博物馆元代和明代早期的也屈指可数,大量的官窑瓷器都去了哪里?”

老陈见大家都很感兴趣,示意都坐下,开始解释起来。“对啊!它们都到哪里了?”

“一是动荡转移,新老更代大部分是通过战争而实现,每次更替使得当权者不得不考虑有流通价值的瓷器搬迁转移,使得大量的官窑转移民间窑藏。在那个动荡年代,百姓和富人首先也是想到的把瓷器藏起来,这个流出的量是巨大的。”

“二是在国家应急时作为硬通货变卖,这个量也是巨大的,官窑本身在当年就是有价值的流通货币,国内外均可流通,就相当于现在国家向民间发行“有款”的人民币和债券道理是差不多的。根据记载,嘉庆五年,总管内务府奉旨“将广储司六库久储物品可酌量售变”,“拟招商变价物件清单:康熙年款瓷器55115件,雍正年款瓷器37111件,乾隆年款瓷器99699件,连无款粗瓷器198336件。”这些记载证明,当年官窑作为国家储备财富在流通使用,流通至民间的量是很大的。”

“当然更大的就是自然损耗,自然损耗有二种情况:一是在宫里使用过程中的正常损耗,这种损耗对存世量可以不予考虑,因为损耗量皇宫要维持正常需要必及时补充;二是改朝换代时的损耗,这种损耗数量较大且不会弥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温和式改朝换代,老子死了太子继承,原有瓷器损耗少。另一种是革命式改朝换代,如明朝推翻元朝,或永乐代替建文通过武装夺取政权,瓷器损坏多。”

“最后是赏赐用瓷,历代皇宫会将官窑瓷器当做礼物赏赐给王公贵族和有功之人以及附属国的使节等,且数量巨大,是也是历代官窑瓷器流向民间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可想而知民间有多少官窑现存,这还只是瓷器一项,书画,玉器,青铜,特别是钱币,所以藏宝于民是真正的道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