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宫外有雪松树轻,宫内有雪不点灯。这句话是对大明宫内的下午光线的描绘,说的是在皑皑白雪的映照下,即使是黄昏时分屋内也不用点太多的蜡烛,因为光亮足够。李豫也是一个喜欢自然美景的人,在后宫佳丽的陪伴下欣赏白雪,能够使得心宁静下来,减少了之前的烦躁与不安。
一年之内在长安欣赏到美丽的雪景是不多见的,所以显得格外珍惜,李豫特地叫人喊来了太子李适。二人相坐于牡丹亭内,身边有鱼朝恩伺候着。雪还在下,杯中的热水很快凉去。李豫看着落地化无的雪花想起了小时候听到的一件关于玄宗皇帝的趣事。
开口道:“适儿呀,你可知道朕的皇爷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吗?”李适回答:“父皇指的是马嵬兵变之事吗?”李豫摇头:“不是,朕指的是他们二人游幸于华清宫之事。”“哦?一直听闻世人对他们二人之间的爱情故事羡慕不已,父皇不妨说说。”
李适倍感兴趣急道,李豫笑了:“据说那时候华清宫的主体宫殿才刚刚落成,玄宗帝携带贵妃前去观看,当时正值寒冬之际,当他们来到宫殿前时,天空忽然飘起了大雪,下人请求玄宗帝为此宫殿赐名,颇具才学的玄宗帝看到半空中的雪花还未落地,便被旁边的温泉热气蒸腾至空,从而化为飞霜,所以当即命名这座宫殿为‘飞霜殿’,贵妃听后,拍手称赞,从此那个‘飞霜殿’一直沿用至今,影响深远。”李适听后也感叹:“没想到父皇也被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所感染,竟然触景生情了。”
李豫笑了:“算了,不说了,今日找你来呢不仅仅是为了欣赏雪景,更重要的是朕要册封郭子仪,可是其人功劳巨大,德高望重,朕竟然一时之间想不出该册封他什么好呢?朕素知你平日里对郭子仪崇敬,所以想听听你的看法。”
李适咽了一口唾液,舒了一口气:“原来父皇今日找孩儿过来就是为了此事,这有何难,当然是越高越好了,父皇想想看,郭子仪自武举入朝之后,忠勇不二,一心护驾,特别是安史之乱爆发以来,首当其冲,多次救先帝于危难之中,整整八载才得以平复叛乱,恢复社稷,巩固大唐,其先后有儿子、爱将死于战乱,然而却不发一句牢骚,遵召奉旨,从不懈怠;
自从父皇登基后,郭子仪已经是六朝元老了,其在军中、朝中、乃至天下,威望甚重,不可同日而语,继位不久吐蕃敌军入侵,郭子仪更是临危受命,集结少兵,战于长安,这才将吐蕃、回纥打跑,再度收复京师长安,此等功劳,恐难再有第二人。
孩儿斗胆说句话,希望父皇不要生气,其实早在父皇回京之后,就有了册封嘉奖郭子仪的想法,只不过因为郭子仪与柳伉弹劾您的宠臣程元振,您被迫放下了此事,但是众所周知,程元振以权谋私,陷害忠良,他们二人事办了好事呀,您不应该是非不辨呀!有功者当赏,有罪者必罚,只有这样,才能令群臣乐业,百姓安居。”
李豫听后,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于是下定决心:“说的没错,是朕一时转不过弯来,好,朕这次就听你的,可是封个什么官合适呢?”“孩儿认为居功至伟者应该封百臣皆未封之官?”李豫睁大双眼:“何官?”李适稳健道:“尚书令。”
“尚书令?这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只有太宗皇帝任过此职,伺候皇帝不管王臣有多大功劳,都不曾任命过!之前因为形势危急,朕派你领军前往关东,任过此职,之后再无他人。”李适回答:“父皇,孩儿虽贵为太子,但是跟郭子仪比起来简直沧海一粟,唯有郭子仪才能获此殊荣。”李豫谨慎道:“好了,你先下去吧,容朕好好思索。”没想到,翌日李豫就想通了,认为郭子仪当之无愧,所以特地把这件事交给了李适去办。
李适拿着圣旨赶往郭府,郭子仪今天起来的比较早,在院中清扫积雪呢。忽然有一下人匆匆来报:“启禀老爷,太子李适的座驾距此不足五里,特地为宣读圣旨而来。”郭子仪一听,放下了手中的活,吩咐道:“赶紧拿我朝服来。”早早做好了准备迎接李适。二波人在门口相遇,郭子仪跟随李适来到了明堂。李适喊道:“郭子仪接旨。”
郭子仪率领众人跪下接旨,李适大声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汾阳王郭子仪此次除贼有功,救朕于危难之中,扶社稷于倾倒之时,战功显赫,一时无二,特地加封郭子仪为当朝尚书令!钦此!”此句话念完,郭子仪被镇住了,没想到皇上竟然赐予了如此大的殊荣,真是让人惊叹呀!其身后的夫人公子们,个个激动不已,倍感自豪。
可是郭子仪却久久不曾接旨,只是低头不语。李适看到他无反应,提醒道:“郭子仪,还不接旨?”这时郭子仪才抬起了头,感恩泣道:“微臣何德何能,受此皇上如此抬爱,诚不敢接,望太子谅解,皇上宽恕!”李适也被他弄糊涂了,天底下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受到了皇上如此器重,竟然吓得不敢接旨。李适重复问了一句:“郭爱卿,不必谦虚,这是你应有所得,也是圣上的意思,你还是接旨吧。”
没想到,郭子仪哭泣道:“太子好意,微臣心领了,可是这份礼物实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