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杨国忠听后,耳根子都红了,低头久久不语。哥舒翰看着他问道:“你怎么不说话了,你不是话挺多的吗?”杨国忠支支吾吾:“下官……下官……封高二位将军已经……已经死了!”
霎那间,只听见‘啪’的一声,哥舒翰愤怒的摔碎了陶碗。吓得杨国忠赶紧跪下:“老将军息怒,老将军息怒!”
哥舒翰指责:“都是你们这些奸臣,把持朝政,糊弄皇上,这才导致忠臣名将冤死,国家大乱,有一半都是你们导致的!现在还有什么脸来到我府中?给我滚……滚!”吓得杨国忠慌忙而逃。
时隔数日,郭子仪收到了王敏芝的来信,看到他的两个儿子都来助阵,心中非常高兴。
李隆基听了杨国忠的汇报之后,决定再派哥舒翰的恩人王忠嗣前去。王忠嗣来到了哥府,居然看见哥舒翰在院中散步,顺便走上前去:“呦,身体可以呀,年过花甲的人步履平稳,不愧为军旅出身。”
哥舒翰看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提携恩人王忠嗣,非常开心:“呵呵,原来是王大人呀,别来无恙。”
一阵寒暄过后,王忠嗣爽快道:“相信我今天来的目的你已知晓,当年你身为突厥人,先皇心胸开广,不拘一格纳人才,所以成就了你一生的荣耀,如今山河破碎,安贼肆虐,你难道无动于衷吗?”
哥舒翰内心沉重,叹道:“啊,不是我不思为国出力,只因我数年前屋外中风,如今身患顽疾,最起码的起居都需要下人照顾,我还能带兵打仗吗?”
王忠嗣无奈道:“既然你都如此说了,我还能在说什么,只不过武将当死于疆场,你自己想想吧。”李隆基听完王忠嗣的回报之后,大怒:“岂有此理,好你个哥舒翰,朝廷如此厚待你,如今到了危难倾覆之际,你却一再推脱,朕看你是不想活了!”
在旁的杨国忠赶紧力劝:“圣上息怒,圣上息怒,微臣看得出来哥舒翰并非难以搬动,据下人说这几天哥舒翰都已经下床散步了,这说明他的内心还是担忧的,如今我们已经两次请了他,微臣相信只要再派一人前往,哥舒翰毕竟答应。”
李隆基问道:“谁?”杨国忠笑道:“太子李亨。”李隆基想都没想便答应了下来。果不其然,这次李亨奉皇命,携太医前往哥府,经过了一番恩威并施,晓之以理,最终哥舒翰答应了下来。
这下可把李隆基乐坏了,太子李亨,宰相杨国忠等人受到了嘉奖,李隆基亲自出城送别老将哥舒翰。
城中百姓也都出城相送,看着披着重甲在身的哥舒翰,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风采。步履蹒跚,十分吃力,李隆基拿起一杯酒:“爱卿尽管放心前去,这是朕在关中为你募集的五万新兵,朕希望你能重拾当年神勇,歼灭逆贼,凯旋归来。”
哥舒翰喝了之后,面对着高大的马好似陌生了,吃力地爬了上去。飘飘摇摇的走向远方,这一走,长安也飘摇了,这一走,整个大唐都飘摇了。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算来哥舒翰已经在潼关守了一月有余,现已四月下旬。洛阳这边安禄山派来了其子安庆绪,在安庆绪的一再要求下,阿史那拨出了一万精兵前去攻打潼关。
哥舒翰临危不惧,站在城墙上指挥作战,敌军强攻数次,都被哥舒翰一一打退。最终安庆绪没有讨得半点便宜,率领残军回营。
哥舒翰趁机给军中将领开会:“此时我们之所以打败敌军,皆是因为我们居高临下,敌人则处于劣势,虽然军中多新兵,但是只要我们坚守不出,我相信短期内阿史那拿我们没办法。”
众人都非常钦佩哥舒翰的战略。
夜晚,吃过晚饭,田寄来到了阿史那的房间商量军情:“阿将军,此次安公子的战败不知你做何感想?”
阿史那感慨道:“这是他自找的,我们两苦劝不听,如今却落得个狼狈而归,再次说明哥舒翰的坚守不出计策是正确的,而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
田寄眯着眼睛笑道:“我倒要看看他哥舒翰能坚守到何时?”阿史那惊奇:“田军师有何妙计?”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天,长安城中竟然散布着谣言,说是哥舒翰惧怕阿史那,故而迟迟不敢主动出击,一直迫于防守。
此消息传到了杨国忠的耳朵里,紧跟着就汇报了李隆基。李隆基龙颜大怒:“这是怎么回事?怎么京城到处议论,难道真如传言那样,哥舒翰一直不敢应战,从来没有想过给朕收复洛阳,难道朕看错人了!不行,朕得写道圣旨催促其出兵,不能就此耗下去。”
圣旨传到了哥舒翰帐营里,哥舒翰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如今的处境竟然与之前封常清一模一样,这难道是天意?呆呆地盯着眼前的圣旨,他不知如何是好。已经三天过去了,哥舒翰依旧没有任何动静。得知皇上逼兵的消息不胫而走,郭子仪当即挥笔写道:“国之重任,千钧一发,潼关出兵,毕竟惨败!”连夜让人送到潼关。
没想到哥舒翰看到郭子仪的书信后竟然哭了,谁都知道自己的担子有多重,拱卫京城的任务有多难。就连远在博陵的郭子仪都深谙此道,而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