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日殿中发生不愉快,诸候间的隔阂更加明显。
首先是曹操、孙坚二人。曹操因为追击董卓遭伏击,被吕布率领骑兵打得全军覆没,回到洛阳见到诸候在洛阳宴饮,一时气愤难忍,指着众人大骂一顿后,当夜便离开洛阳,回陈留去了。孙坚则因玉玺一事,被袁绍当庭责问,虽然死不承认,但也被其余诸人怀疑,因此不知是为了避开其他人跑路,还是在尴尬的气氛里呆不下去,孙坚第二日便推说自己一心报国,没想到遭受小人诬陷,在洛阳呆不下去,加上长沙蛮族不服王化,是时候回长沙,于是午时一过便带着大军离开。
桥瑁、王匡、鲍信等人眼见联军形势不妙,隔三差五聚于帐中商议事物,讨论前路。除了袁绍相召以外,基本不出大营。
袁绍为了维持联军,则常常设宴款待各路诸侯,每当宴饮,定会制定一系列计划,与大伙共享美好蓝图。私底下则是召集袁遗刘岱等人,讨论如何维持联军,如何保住盟主地位,如何为关东豪族谋取利益。
公孙瓒则隔三差五的带着大军在洛阳周边巡查训练,哪边都不加入,对讨董一事漠不关心。
袁术则是宅在大营里,如非必要,一直都不外出,只等这散乱的联盟关系破裂。
这种诡异的气氛一直持续了接近半个月,终于,对联军支持最大的豫州刺史孔伷有点挨不住了,向袁绍请辞。
联军即便历经大战,如今所剩余的士卒至少还有二十万,每日所耗粮草都是天文数字,这些粮草多是从比较近的州郡征集而来。为了供应大军粮草,孔伷派人跑遍整个豫州,这才勉强供应得上,如今大军停留在洛阳,毫无建树不说,还因为庆功使得粮草加速耗费。
经过孔伷与桥瑁、王匡、鲍信几人相商,这联军已经到了无法维持的时刻,于是他们首先向袁绍请辞。
“孔刺史、桥乔太守、王太守、鲍相,如今董贼未灭,我等于洛阳整军,尔等就此回军,我等岂不是前功尽弃?”袁绍看着眼前的4个人,心中五味俱全。这四个人一走,那联军就少了一半人,以剩下的人,别说与董卓军对峙,就是供养剩下的军队都是个大问题。
“盟主,不是我等不愿为国出力,实乃离治地已久,今年又是灾年,我等要为治下百姓负责,如今回师,正能指导治下抗灾,此事干系重大不下讨董,请盟主见谅!”孔伷一听袁绍的话,嘴角抽了抽,又不是他在征粮,吃着别人好不容易得来的粮食,谁都可以这么说。
“哎!既然孔刺史执意如此,那绍也无话可说,但这司隶一地民生治理等事也需要大家定夺,尔等可否在停留两日?”袁绍见劝不动他们几个人,知道多说无益,做好了散伙准备。
袁术大营里,袁术与麾下众将正在商议如何争取己方利益。此次北征董卓,袁术的出征部队可以用损失惨重来形容,付出如此巨大的损失,袁术军反而落到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职位上,袁术还是后将军。本来袁术在以往便是扬州牧,这后将军是董卓为了争取世家豪族抛给袁逢的蛋糕。讨董完毕,袁术的职位没有任何改变,以后行事不免落人一步。
看看袁绍,本来任职司隶校尉,总揽司隶军政大权,但由于酸枣袁绍参与会盟,任职盟主,董卓削去了他的职位,可其自领车骑将军一职,不仅把所有损失补回,而且获得了政治上的极大进益。
再说袁家势力上。袁隗为当代家主,本来袁隗是不看好袁绍与袁术两人,可袁隗身死之时,明确从专门的渠道传出消息,让袁绍接替族长之职,这事虽然袁术早已料到,但后果却被袁术低估了。
从诸候们的反应上看,袁绍已经被外界承认为袁家族长。成为族长的好处明面上不好说,但表现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看看韩馥的态度,袁绍一句话拉起来的装备齐全的几万士卒,冀州等地不断前去投奔的青年才俊,加上党人坚定的支持,可以说袁绍现在就靠着袁隗的余荫便使他的人才储备达到了一个袁术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步。加上袁家势力带来的各种利益关系,袁绍统治州郡基本上都不会发生反叛这样的事情。
袁术方面则是不然,除却早先拉走的近三分之一的袁家才俊外,大汉各地的俊才来投奔袁术看的是他的名望与魅力,除却名望作用,世家豪族子弟基本上不考虑袁术。军队方面,如若袁术发话,拉起来的部队能过万都是谢天谢地。影响力方面,出了扬州,袁术只是声明在外的贤才,各地主官仅是敬重他而不会支持他。
民心方面就不必多说。深知世家豪族急剧扩张危害的袁术,秉持的态度就是限制世家豪族的不良扩张,为下层百姓争取利益。这种做法获得了底层人民的民心,可是上层世家豪族却认为袁术不值得投资。在这个世家豪族做主的时代,受到统治阶级的排挤,袁术能参与政治利益争夺就顶天了,要想达到一呼百应的程度与白日梦差不多。
与郭嘉、韩浩商议良久,郭嘉觉得,袁术军此时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行政特性,与其一昧的去适应世界,不如慢慢的去让世界接受这种变化。所以郭嘉提出,袁术如果想要在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