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刘峰的话,三人的脸色立刻垮了下来。这些家族都拥有着大片的土地,每年依靠地租能够收入大量的粮食,以供应这些家族在各州郡的粮店销售。在这个动乱的年代,粮食就是一切,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掌握了主动。
刘峰让他们降低地租,这不是要他们的命吗?
三人你望望我,我望望你,都不说话。
刘峰笑道:“三位家族的田地占了冀州总田地的一半吧,如果你们把田地地租降下来,农民有了余粮,还是必须卖给你们,那么粮食仍然在你们手中。各位家族在冀州开了许多店铺,农民有了余粮,卖了钱,自然要来你们的店铺消费,最后粮食上损失的那一点,会在商业中大大赚回来。商业的利润,各位自然知道要大大高于农业。”
三人还是互相望望,谁也不说话。刘峰的这个经济理论是现代经济理论,以消费拉动经济,对汉代的人来说太过超前,三人当然不懂。降低地租,损失是眼前的,以后能不能从商业里赚回来,谁也没有把握。所以仨人都不说话。
刘峰接着说道:“我们的低地租将吸引大量的人口前来冀州,现在各地黄巾贼乱频繁,各地民不聊生,而我冀州最早消除贼乱,加上很低的地租,这将吸引大量的人口前来定居。各位知道,有了人口就有了一切。这些人要吃饭,要住,要穿,要生活,这一切都是要向各位的店铺购买的。各位觉得能不能赚钱?”
三人又互相望望,脸上显出了向往之色。
刘峰继续忽悠:“我们冀州人口由于黄巾之乱,已经减少了,当初刘某来到冀州,冀州有户一百三十万户,人口四百二十余万。现在只有一百万户,人口三百一十万。减少了一百万啊!各位难道不觉得人不够用吗?很多田地都是荒芜了没人耕种!难道在这种情况下,还要维持那么高的地租吗?难道不能吸引人来居住吗?”
郭琳有些动心了,犹犹豫豫地说:“可是大汉朝是禁止人口流动啊!”
刘峰道:“黄巾军所过之处寸草不留,那些百姓难道留下来等死吗?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反正是个死,那些百姓难道不会逃难?既然人家百姓逃难到我们冀州了,我们能眼看着这些大汉朝的子民饿死?我们这些父母官能够这样做吗?当然不能!”
刘峰端起茶来喝了一口,继续说道:“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光给他们救济是不行的,要尽快让他们在我们冀州生活下来。成为我们冀州的子民!这就是我准备用自己的钱垫付那些公田前期投入的原因,希望能够多救一些大汉朝的百姓,希望让我们冀州尽快摆脱黄巾之乱的影响,发展起来!”
说到这里,三人已经有些感动了,这刘峰还真是大汉朝难得的好官,完全是为了救济百姓啊。三人对刘峰更加敬佩。在他们看来,投入了那么多钱,不取一个钱的利益,只要百姓三成地租作为还款,这不是活圣人是什么?
“我们的政策,对上,我们是为了让百姓能活下去,而不会跟着黄巾贼造反,这样能够尽快稳定大汉朝的动乱局面;对下,我们解救了无数大汉朝的子民,让更多的子民能够活下去;对你们,能让更多的人口移居冀州居住,自然对你们的商业利益有利;而对刘某,自然稳定了冀州就是刘某的政绩,对刘某也是有利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政策。”刘峰看到三人貌似有点意动,连忙继续说道。
常沣问道:“刘大人为国为民之心让我等钦佩,不知此政策实施之后,能吸引多少人口前来冀州?”
这个问题是三人都关心的问题。三个家族都受到了黄巾之乱不小的影响,人口锐减,很多良田都没有人耕种。而商业由于人口锐减,利润大大降低,手工业也萎缩了。所以人口对他们来说确实是很大的问题。
刘峰道:“这个政策一旦实施,少说将吸引一百万人口,甚至更多。各位的利益会恢复,甚至高于黄巾之乱之前。”
逄仲问道:“这个政策的持续性有多久?”
刘峰道:“保持低地租必须一致持续下去,这样才能保证冀州发展起来。而各位占了冀州良田的一半,加上州府手中的公田,我们就占了冀州田地的六成以上,剩下的四成我们可以采取限期执行三成地租的政策。假如有人胆敢蓄意破坏我们冀州发展的前景,拒不执行州府的政策,那么州府是不会对他们客气的。将对他们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促使他们执行三成地租。”
刘峰这话说得已经很重了,三人互相望望,这说明这位刘大人已经铁了心要实施该政策了。三人家族的族兵都在刘峰手里握着,想要反抗连点可能性也没有。而且刘峰在让他们派遣族兵时曾经说过,这些族兵会保护他们的财产。当黄巾军乱起之后,刘峰确实派遣了经过刘峰加强训练的族兵前来保护他们的财产,使得他们的损失很小。这说明刘峰是说话算数的。
而那些没有派遣族兵的家族,刘峰根本就没有去管他们,很多家族就在黄巾大乱中,灰飞烟灭。现在土地都落在了州府手上了。
“对那些冥顽不灵的,州府会派遣郡兵前往强行执行,如果胆敢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