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
丁原对于现状并不满意,当然这种情况搁谁身上也都会想搏一把。所以董卓将其视为眼中钉,想要除掉他。董卓选择的刀是丁原手下的马仔吕布,这也成为吕布千百年来受人诟病的原因。其实,事情很简单,远没有那么复杂,董卓也没必要用什么金珠宝马,只要一直诏书即可。
前文提到,董卓与袁隗合作,离刘协为天子,所以刘协、董卓为代表的朝廷是当时的合法政府,得到了大部分人物,以及势力的认同。所以,董卓拿着小皇帝盖章的招数找到吕布让他做了丁原,吕布只能同意。大汉养士四百载,丁原即便是对吕布再好,也比不上小皇帝的一纸诏书,即便这招数是董卓写了,吕布也只能认了,违抗皇帝旨意只有死路一条,吕布没有其他的选择。
丁原死后,董卓收编了其部队,势力更加强大,对朝廷的掌控也更加稳固。此时关东群雄举旗讨董。以当时的实力对比来讲,联军军队数量应该是高于董卓的,因为自从刘焉建议汉灵帝设立州牧以来,地方军阀的实力迅速膨胀,无论是董卓、丁原还是刘焉都是这一制度的受益者。
董卓率领的西凉军与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接触以后,发现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以取胜,毕竟人家也不是吃素的。所以,董卓想出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迁都长安,依靠关中险峻的地理形势来抵挡关东联军的进攻。
事实证明这个策略是可行的,因为有前车之鉴,历史上秦国就是这样抗衡六国联军的。很多人会以为,董卓迁都是遭到出了其本身势力集团之外的所有人的反对,其实则不然。其实有相当一部分人世支持这个决议的,其中的代表人物便是司空荀爽,其言:“山东兵起,非一日可禁,故当迁以图之,此秦。汉之势也。”这个资料很难找,本人扒了好久才扒到的。
荀爽的意见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要是说此人是董卓的走狗那也实在是太牵强了。他之所以这么说,显然是因为,西迁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的,也说明当时的洛阳朝廷中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认为关东联军是叛乱,而不是什么正义之举。
董卓西迁之后,关东联军伐董不了了之,最后解散,这时董卓又出现了一个强敌,那就是手握三万精锐兵马的皇甫嵩。而且以盖勋为首的一部分人鼓励皇甫嵩与董卓交战,争夺最高权力。皇甫嵩却出人意料地将兵权交给董卓。我想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皇甫家族一直是大汉忠臣,名声所累,不得不拥护董卓控制的朝廷,支持天子。其二,避免战乱的发生,让羌胡等少数民族有可趁之机;第三,皇甫嵩没有把握能击败董卓,当然董卓也不一定能击败皇甫嵩,两者相互忌惮,但掌控朝廷和小皇帝的董卓在道义制高点上占有绝对优势。
道义这玩意儿,说他有用也有用,说他没用也没用。但是却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视的,一旦在道义上站不住脚,那离败亡也就不远了。历史上也有相当多的例子,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搞定了皇甫嵩以后,董卓的势力更加稳定,其个人私欲也渐渐膨胀,开始无法无天,这事情也许有,也许没有,现在也无法考证,姑且这么认为吧!
一个势力的崩溃一般都是先从其内部开始,以董卓为首的西凉军也不例外。一直潜伏在董卓身边与之合作的王允联合吕布把董卓干掉了。
董卓的突然暴毙,导致西凉军群龙无首,天下大乱,这时候西凉军最大的问题就出现了,那就是没有合适的继承人,董卓的儿子(也许有,也许没有,现有的记载都是有,但是早夭,跟没有一样),弟弟(董旻)侄子(董璜)、都不能掌控西凉军,也都死了。
子承父业,在中国古代,一个最佳的继承人永远是儿子,关于这一点相信是没有任何异议的。董卓的子侄都死了,那女婿牛辅只有站起来了,本来这牛辅也有可能执掌基业,有一番作为,但是其能力确实一般,结果被部下所杀。牛辅死后,西凉军再也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这下子真的是群龙无首,天下大乱了。
最后,李傕、郭汜等人意外窃取了西凉军的最高权力,以及朝廷的最高权力。
西凉军在东汉边防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正是由于其存在,以及其对少数民族的持续打击,所以在东汉朝廷频临崩溃,或者是已经崩溃时,西羌、胡等才没有机会肆虐中原。也许有人会说马腾韩遂等的存在是作何解释,其实这些人都是收编或者利用羌胡,在这期间,羌胡并没有出现什么强有力的力量,这也为后来曹魏政权平定西羌动乱提供了基础。
有鉴于此,本人也特定写了一本小说,名叫《三国之董卓之子》,已经在17k签约上传。在本书中,主角作为董卓的儿子登场,名叫董白字守业,收谋士,招武将,与天下群雄一较长短。书中适当yy,但也尽量保持一定的合理性。不会乱收文武。
在此简单介绍一下本书的主要人物,以及主角对其招揽的合理性。
张辽:原为丁原手下从事,被大将军何进征召进入洛阳,何进死后,归属董卓。在白波贼祸乱河东时,董卓将其调至董白手下辅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