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大清棋情录> 第187章 番外特刊三:(围棋文化论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7章 番外特刊三:(围棋文化论文)(2 / 7)

以写《红楼梦》。一个合理的解释是,远古时代,中华文明很发达,社会也很繁荣,根本就没有经历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发展。因为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简单低下的生产关系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的汉字,****两朝有奴隶(罪犯),但不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生产关系,大多数是平民是有土地的,或者是有自己的手工作坊。从文化上讲,蛮荒原始人,没有这么高深的智慧写出《黄帝内经》、《易》、《河图》和《洛书》等奇书。

孔子曾感叹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礼记?礼运》)《周易》卷八《系辞下》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而《黄帝内经》的《上古天真论》中讲得更明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从典籍文献中的记载看,五帝时期,大道行于世间,帝与民识礼仪,顺天应时,过着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活,人皆长寿。黄帝、尧帝和舜帝,虽是华夏部落联盟的共主,但是,各个部落各有首领,符合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的状态。老子说:“道法自然。”《道德经》一书,讲的就是天道与人德。老子还说:“民之难治,以其多智。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根本不赞同思想复杂的社会,因为这会直接混乱人心,致使国民道德下滑,社会****。用《道德经》去看“上古之人”,其生活状态完全符合老子对“道”的描述。所以,完全可以得出结论:黄帝,至尧舜禹,圣帝与万民顺“天道”行事,大道行于世间。

孔子说的“大道之行”是什么呢?孔子五十岁开始研究易经,终其余生乐此不彼。《论语?述而》有:“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易者,上日下月为易。顾名思义,易经所讲的就是天地之道。孔子五十岁以后所研究和追求的,就是天地之道。《论语?里仁》中的一段对话。“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里,孔子说的很清楚:我一生讲学仁义礼,是从“天道”贯穿下来的。“一”指的是天道。可惜曾子悟性不够,以为孔子说的“一”是“忠恕”。孔子之后,其弟子所继承的只有仁、义、礼。孟子后来加上了智,董仲舒在汉代又加了信,就演变成后世儒学讲的五常:仁义礼智信。

孔子学《易》,为之作传,并不仅仅局限于后世儒者五常的内涵,因为“易”是“道”的表现。例如“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卦?彖辞》),就涉及天地之心——道,显然已经超出仁义礼智信范畴。

围棋诞生于“大道之行”的圣帝尧舜,必然与“大道之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涵博大精深,必然有别于普通的占卜之术,也有别于普通的“氏族棋”的石子游戏。我认为,尧造围棋之初就是完善的四枚座子棋,纵横十九道。尧令羲氏、和氏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情况制定历法,然后颁布天下。《尚书?尧典》记载:帝曰:“……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这个纪录也为尧造座子围棋提供佐证:四枚座子,纵横十九道棋盘,是符合天地四时阴阳之历法变化。班固《弈旨》有言:“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陈,行之在人,盖王政也。”

从《史记》记载,可以推算出尧帝活了大约118岁,舜帝活了大约100岁。这个年龄,在今天都是长寿的了。显然,尧舜与华夏部落不可能处于蛮荒原始时代。我们研究围棋的起源与作用,把住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道”上去认识,就会有新的发现和认识。

另具《历代神仙通鉴》记载:丹朱行为不好,尧至汾水之滨,见二仙对坐翠桧,划沙为道,以黑白行列如阵图。帝前问全丹朱之术,一仙曰:“丹朱善争而愚,当投其所好,以闲其情。”指沙道石子:“此谓弈枰,亦名围棋,局方而静,棋圆而动,以法天地,自立此戏,世无解者。”仙家弈棋的故事多见古籍。仙家弈棋为何?最有可能是在棋盘上推演天地道法,输赢倒是其次的。尧帝用围棋黑白之争吸引丹朱,演化天地道法,潜移默化教化丹朱,收效甚好。丹朱死后与舜同葬苍梧山,足见华夏部落尊崇丹朱。

《庄子》记载了黄帝两次于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的故事。黄帝作《黄帝内经》,静修养身,一百二十岁时,命人取首山之铜,铸宝鼎于荆山之下,鼎成之日,黄帝乘黄龙升天。李白在《飞龙引》诗中赞道:“黄帝铸鼎于荆山”,“骑龙飞上太清家”,“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

从黄帝到大禹,圣帝的传说深深带着神话色彩,那个时代,人和神相通,帝民处于“道”中。《国语?楚语》有“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的记载。倘若抛开神话,大禹带领一帮原始人,仅仅使用石器或是青铜工具去凿山挖土,十三年治理黄河水患成功,不可思议。

围棋,生于大道,法于大道,行于大道。大道之行,这就是围棋的起源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