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茶馆
一、人工湖
茶馆就像杨建国的家,除了睡觉和干活路的时候,基本上都呆在茶馆,要找他时,径直去茶馆,十有九次不会落空。
杨建国社会适应能力强,跟不同的人都能相处得来。杨建国爱坐茶馆下棋打牌,以茶会友,有一帮茶友;以棋会友,有一帮棋友;以牌会友,有一帮牌友。到了茶馆,10张茶桌中少说有5张茶桌的人跟他打招呼,走在大街上,熟悉的茶客往往会点点头。因此,杨建国有一句经典的语录:城圈圈不大,转来转去都是熟人。
杨建国还记得文化大革命之前,城里到处都是茶馆。大的一二十张桌子,小的二三张桌子,出家门不过几步,总能找到茶馆。对民众来说,喝茶、下棋、打牌、摆龙门阵、谈生意都可以在茶桌上进行。那时要开一家小茶馆成本是很低廉的,有几十块钱作本钱就足够了。一眼灶、二把壶、三张桌椅就可开张了,有房子的桌椅摆在室内,没房子的在家门口撑一凉蓬,白天摆桌椅,晚上收拢。一天下来,能收二三块钱,扣掉成本,养活一家人也凑合了。杨建国的一位同学家就是开茶馆的,就只有三张桌子,半间层子里,除了灶、水缸,就摆了一张桌,另外二张桌子摆在门坎外了。
还在小学三四年级时,杨建国就喜欢进茶馆,但那时不是去喝茶,而是别有所好。
60年代初,吃不饱饭,也没啥心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更主要的是那时学生没啥课外作业,空余时间多得很。加上杨建国是一个不爱念书的人,下午课后或晚上常跑到茶馆听说书先生说书。其中《隋唐演义》等特别吸引学生娃娃们,那时的关注点就是那些英雄好汉的命运,程咬金的三板斧如何如何,能打得过哪个,王伯党的箭法有哪个能比得过,秦琼算第几条好汉,罗成算第几条好汉等等。及至小男孩们都能把从李元霸开始的第一条好汉,到以下的十几条好汉记得滚瓜烂熟。还有《说岳全传》、《三侠五义》、《七侠五义》等都是很吸引杨建国的。只是听说书往往听得不过瘾,常常是听到一半或刚开一个头,就被“请”出茶馆。
那时茶馆满街都是,小茶馆三五张桌子,大点的十几张桌子,更大的就叫茶园了。大点的茶馆为了招徕茶客,请说书人到茶馆说书。茶馆只收茶客的茶钱,不再另收听说书的钱,估计说书人的钱得茶馆付了。小学生都没有喝茶的雅兴,而且也是没钱喝茶的,只好悄悄溜进去,躲在不起眼的角落听。有时甚至蹲在茶桌下听,为了第二天能在同学面前吹嘘,甘愿吃点苦。对此,茶馆老板不撵,睁只眼闭只眼,溜进来听书的学生娃儿并不妨碍他收茶钱。茶客也不撵,他们喝茶、听书也不受妨碍。但茶馆里的伙计撵,伙计一般也是小年青,在提壶续水之余,茶馆伙计最得意干的事,就是把这帮白听的学生娃儿撵出去。看着被撵的人垂头丧气的样子,茶馆伙计脸上则洋溢着一付大权在握的得意劲。
杨建国有时也拽上李轼去听,但李轼听过两次后就不去了,说听得太辛苦。说书人为了吊人的胃口,慢吞吞地讲,刚讲到精彩处,又让你且听下回分解。再说这些书他多半都看过,晓得结果了,就没啥兴趣往下听。
杨建国这拨人进入S中学后,学校有三个操场,依据地势高低,分别叫上操场、中操场、下操场。上操场布局是排球场,中操场布局是篮球场。下操场还是他们进校不久,参加劳动平整出来的。
不久后,一墙之隔外兴建一个公园,公园主要是利用低洼的田地,蓄水形成一个湖,在湖里又建亭修桥,湖有了也就有了游船。湖边的小山,原本是由修铁路隧洞时挖出的渣土堆成,种上树木,覆盖成了一山绿荫。其他的空地上都按公园的形制栽花种草,辟出大路小径,公园算草成了。而公园里最大的建筑,就是新建了一个茶园。茶园所在的位置,一部分就是杨建国他们学校的下操场,因此学生们把公园视为学校的后花园。因为湖不是天然的,城头人都习惯称之为“人工湖”。而人工湖的最大特色就是这茶园,是当时城内最大的。
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原来四处可见的茶馆一时间全部消失。只在一二个公园里还保留了茶园,下棋打牌等娱乐尚可在内进行,仍然喜欢坐茶馆的人就只能到这一二个茶馆来。这等于是把原来散布在各类茶馆的茶客聚集到这硕果仅存的几个茶园来。山上公园的茶馆太高,爬起来费劲,而人工湖既是平地,又在城中,自然而然成了老百姓休闲的首选。从那之后,“到人工湖”就成了茶客说去喝茶的代名词。
S中学的中操场围墙留着一道小门,开着时就可直接进入人工湖。门关着时,一些不愿意绕道的学生就偷偷逾墙而入。学校这方地势高,围墙离地只有一米多高,要翻墙过去,不难。这得天独厚的条件,让S中的学生爱到人工湖去耍,也养成了S中不少学生坐茶馆的习惯。这种习惯延续到他们离开校门后,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后,没有下乡的学生更爱坐茶馆了。他们开玩笑说:S中的精英都在茶馆里了。
杨建国喜欢坐茶馆,自然而然地接触到不少的人,黄皮就是他的棋友,王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