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戎州往事> 第65章 一隅 胸中高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5章 一隅 胸中高山(1 / 2)

第十三章:一隅

三、胸中高山

方二是吴能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两人总是一起去茶馆喝茶摆龙门阵,一起下河游泳谈古论今。

在江边,只要天气好,有阳光的日子,方二喜欢站在那岩石上,面向大江,大声唱《黄河颂》: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滨,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半。

啊!黄河!

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你用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

……

阳光把方二的身躯涂成浅棕色,比翻腾的江水颜色更深,在河岸绿色植物的衬托下,很触目。因为是背对上游,所以坐在上游沙滩上的李轼看不到他的脸,只能看到方二叉开的双腿肌肉一股一股的,肯定是使劲屹立在岩石上,那分开上伸的双臂在空中挥舞,同样是气力十足。

方二晓得历史上都把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把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张光年的诗把这些都体现出来了,而且又是在强敌入侵,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确实是很振奋人心的。歌词和旋律结合后,旋律自身的巨大空间,让歌词升华,走进更多人的心怀。

此时的方二,被歌曲的震撼力量所感染,激情澎湃,陶醉在大江奔涌,江天一色的景致中。在他看来,黄河只是在北方平原上流淌的河流,不及从深山峽谷中一泻而下的金沙江,那奔放的激越鲜有能及。他想,可惜的是没有一首写金沙江的歌。他爱在大江边把这《黄河颂》吼上两句,觉得能代表他的性格,能释放他积压的感情。把歌声付与江水,让它流向远方,让它消逝在远方,是何等让人逸兴遄飞的事,天高地迥,江风拂面,光着身子在大自然中,不受拘束地吼几声,又是何等痛快酣畅的事。人就应该像大江一样自由地活着。

方二的歌唱得不算太好,特别是唱到高音部分,有点吃奶的劲都使出来的感觉,但一是不跑调,二是有气势。所以李轼他们也喜欢听方二唱歌,说:

“方二唱歌有阳刚气,能打破旷野的沉寂,又能和大江共鸣。要是能画一幅画就好了。”

看着方二兴致勃勃,引吭高歌,钟益生有时就对李轼说:

“你这是吹捧他。我看他把歌颂黄河的东西拿来对着长江唱,有点不伦不类啊。”

李轼说这就是触景生情,对江当歌,随性而为。哪种方法能宣泄,就用哪种方法,何必较真。有时方二吼完了下来,钟益生就调侃他:

“方二,你不应该站在高山之巅啊,应该倒立在巨岩之上啊,巅峰倒立,那是一绝啊。”

“你尽跟老子胡扯,我要倒立着还能唱出来吗?你要是跟老子能倒立唱出来,我拜你为师。”方二晓得钟益生是跟他开玩笑,也反唇相讥。

“我哪有那两下。不要说倒着,正着我还唱不出来啊!”

李轼记得吴能曾对他说过,说方二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声音厚,肺活量也大,小时没条件练,要不然兴许还能有点名堂。吴能的话也勾起他的回忆,少时李轼就学过绘画,后来条件不具备,也中断了。

唱歌的方二,有时唱一唱的,就想起了武兴华,想起在学校宣传队那些日子,那时他差不多天天跟武兴华在一起,那是他方二最开心的日子。可惜那日子像眼前的江水急速而去,更可惜的是武兴华心中无他。而且下乡—去,她和他之间隔着许多大山了。

想到这里,方二有点郁闷,对李轼说:

“李轼,我有时就想不明白,吴能和武兴华俩人学习都好,都喜欢运动,人都长得漂亮,咋就走不到一起。吴能总说俩人想法不一样,跟老子想法不一样有啥关系嘛。我的想法跟武兴华还不一样,我照样喜欢她,可惜人家不领情。你说这是啥道理?”

这突然一问,让李轼一下不晓得该咋个回答。他想起班上同学中原有二三对在耍朋友。原本大家一起相处得很好,一起说笑。后来,发现某男某女在刻意回避大家了,他们独自在一起的时间多了,和大家在一起的时间少了,慢慢就传出消息,某两人在耍朋友了。李轼不太关心这些事,在他看来:男女耍朋友,是个人的事情,旁人何必跟着操心。

不过一年光景,班上那二三对恋人就因为上山下乡运动彻底改变了轨迹,天各一方了。面对着上山下乡运动,李轼想既然选择了不去,首先要解决的还是生存问题,再说大家都还很年青,耍朋友的事根本就不算问题。于是就回答:

“这事你不要问我,对此我是一窍不通,既无理论知识,又无实战经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