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戎州往事> 第20章 俩人一根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章 俩人一根杠(1 / 2)

第四章:工地

四、俩人一根杠

工地上的活路,有时需要打伙干。

一天,李轼刚到工地,宗陵对他说:“小李,今天杨建国没有来,你跟王有才一根杠子。”

宗陵是这一摊人的班长,工头指定的,他是工头的一个远房亲戚。宗陵比李轼大不了几岁,二十三四,替工头招呼这个二十来人的工地,有时派派活路,自己也靠干活挣钱。他当班长没有一分钱补贴。为了表明自己的光明正大,他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先说断,后不乱。”

王有才,岁数与宗陵差不多,留着一个光头,光着膀子,一身干巴巴的肌肉,一看就晓得是有气力的人。要说搬运工这行当中能挑的能抬的人不少,有些是天生的膀大肩阔,腰腿硬扎,重担上肩啥事都没有,像老黄牛这样的。有些身板虽不粗壮,但长年干这活路,也熬出来了,挑起一二百斤的担子,腿也不打闪闪,王有才就是这样的人。王有才脸上也没啥肉,一脸削瘦,因为头上没留头发,眉毛显得黑,眼光刺人,透着一股狠劲。

需要打伙干的活路是抬条石。机械厂正在盖房子,这些条石是用来做墙基的。条石一般40厘米到50厘米见方,一米多长,轻点的三四百斤,工地上的说法得两人拱,就是两人一根杠子抬。重点的四五百斤,得四人拱。拱石头一般都有固定搭档,两人一根杠子,相互都有照应,有默契了干起来省力省心。临时搭档就找俩人个头高矮差不多就行,混一阵也就行了。今天需要抬的都是三四百斤的条石。

王有才晃着膀子过来了。他个子比李轼高点,身形并不魁梧,却渗出一股剽悍劲。王有才盯着李轼,一扬下巴问:

“你小子干过吗?跟老子瘦兮兮的也来吃这碗饭。行不行啊?”

“没干过。行不行,试试不就晓得了。”

“哟嗬,跟老子没干过你还出来混?我先跟你小子说,这可不是试着耍的,弄得不好要伤人的。你李四要不行,趁早跟宗陵说换张山来!”

“这不也是没办法才出来混的嘛。你老兄就多照应一下。”

“好说,好说。”

李轼不太愿意跟王有才一根杠子,但这话也说不出口。自己是新来的,屁股都还没坐热,没有资格挑三拣四,况且这事由不得自己挑选。

***

王有才给李轼的印象不好,直觉这小子说话油、动作狠、眼神毒,不好相处。李轼还记得他刚跟杨建国来的第一天,杨建国跟王有才打招呼:

“老王,这是我同学,来混口饭吃,今后多照应。”

王有才沉着一张脸,一双鹰隼般的眼睛上下打量了李轼一遍,扬起下巴后才点点头:

“好说,好说。”

刚来的第二天,中间歇气时,王有才就凑到他跟前问:

“兄弟,叫啥子名字?”

“李轼”

“哟嗬,你这名字好记,张三李四嘛。我有两个兄弟伙也在这里,有一个就叫张山。你一来就把张三李四凑齐了。”王有才开怀地笑起来。

李轼没有说话,他原想跟王有才说是苏轼的“轼”,一想王有才未必能晓得苏轼是何许人,于是觉得没有必要跟王有才解释自己不是张三李四的“四”,一个称呼而已,咋叫都没有关系。

“多大了?”王有才又随口一问。

“十九。”

“哟嗬,才十九,你老哥我都二十四了。兄弟,是知青吧。”

听王有才这一问,李轼立刻警觉起来。3月份他在一个建筑工地挑泥巴,因有人向施工方说他是没下乡的知青,没干几天就被辞退了。后来又在另一个工地挖土方,同样的原因,也被开销了。他迅速看了对方一眼,谨慎地回答:

“是。”

“下去了吗?”

“没去。”

“你小子不是建国同学吗?他去了,你为啥没去?”

“不想去。”

“哟嗬!看不出来,你这小子跟老子还挺硬气。下就下嘛,不就是下乡嘛,有啥球关系!我家姊妹也有人下乡。不过,不去也好,那都是一些屙屎不生蛆的地方。”王有才的口气中,根本就没有把关系到千百万人命运的上山下乡运动当一回大事来看。

李轼不想和王有才多说这事。他觉得跟王有才说不明白,王有才也理解不了。老三届中学生的年龄,从高66级到初68级至少跨了6个年头。当时中国大多数城市家庭都有子女是知青,有些家庭甚至一下就赶上有三四个。李轼根本就不认为知青应该下乡去,尤其是像这样赶鸭子式的,一篙竿全赶下河。下乡能起啥作用?说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那更是胡扯。有几个知青能相信这种鬼话?但领袖的话,哪个又敢不执行?更不能去公开反对。

他已经明白王有才就是随便一问。不过他第一眼印象就不喜欢王有才,觉得王有才身上有一种他不熟悉的味道,而且他不喜欢那种刚见面就打听别人的人。所以简单地回答:

“硬气有啥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