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1902红潮风暴> 第35章 天下诘难自岿然 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章 天下诘难自岿然 4(1 / 2)

王润民觉得,当年伟人推动的一项运动,是很了不起的。这项了不起的运动,就是上山下乡运动。

虽然这项运动之后受到很多人的非难。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上山下乡,产生了很大一批了解民生,作风踏实的人才。在之后,建设四个现代化中国的主力军,大部分是这种作风踏实,了解民生,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的人。改革开放后,能够在各个领域独领风骚的,也是经历过上山下乡运动的人们。

这项运动,现在在新环境中产生了变形。2000年之后,国家的公务员考试中,能够在基层服务,担任大学生村官,参加过支援西部,做过贫困地区支教工作的人,能够在公务员选拔中加分。在王润民看来,如果这些人真正的在基层中接受了锻炼。那么,今后中国的领导阶层由这样的人充实,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与之相对的是,由一些利益集团,通过裙带关系推上领导岗位的人。他们则表现出令人发指的恶行。他们一方面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利益集团服务,疯狂的侵吞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另一方面,他们利用利益集团对他们的保护和包庇,大肆满足自己的低级趣味。贪污**,包养情妇,无恶不作。充分的暴漏出资产阶级走狗和封建主义官僚的丑恶嘴脸。

虽然他们在一次次的反腐倡廉中不断落马。但是,利益集团的存在,让他们不断的出现。这些人几乎是杀之不绝,禁之不止的。

在王润民看来,封建主义思想,一直像幽灵一样缠绕着中国。利益集团扶植下的官僚集团,就是封建主义思想的现实表现。

王润民认为,想要消灭封建主义思想,就必须把阶级教育和劳动改造结合起来。反封建的工作必须要常抓不懈,形成制度。

正因为如此,王润民才在刚刚创办不久的英华大学里,全面推行工农业再教育。工农业再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的改造教师和学生头脑中,普遍存在的封建主义思维。王书辉认为,工农业再教育,至少能够分辨出,哪些教师学生,具有进一步培养的价值。

那些能够通过再教育考验出来的教师和学生,王润民是准备给予重用的。

王润民对主持和监督工农业再教育的政治委员们,提出了明确的观察标准。

在再教育活动中,凡是能够在活动中,认真学习工农业知识的人。不论主观上是情愿的,还是不情愿的,都要进行记录。

能够认真的完成工农业再教育中的工作,同时又没有怨言的,要重点观察。

能够主动参与工农业再教育,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深入思考提出建议的人,就立即汇报到他手里。

对这些人表现不同的人,全部都要进行档案丰富。在今后的人事安排中,要根据这人人的不同变现进行任命。

更重要的是,王润民决定,之后在全校范围的工农业再教育活动中,也要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观察和记录。

王润民自己也参加了工农业再教育活动。

诚实地讲,这是很不容易的工作。在工厂忍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前,蒸汽动力的巨大噪音。实在让人身心疲惫。特别是很多时候,许多沉重的设备和原材料,要完全靠人力进行搬运。

在学农过程中,农业工作的重复性劳动,肮脏的工作环境,落后的,纯粹靠人力完成的劳动过程。像王润民这种,纯粹的市民出身的人,真的很难想象。

在2014年的东北地区农村,农业工作是全面机械化了的。作为农业主要内容的粮食耕种,不论是播种还是收割,这些最浪费体力的工作,在现代社会已经全部由机械完成了。

王润民小时候也在郊区的蔬菜供应基地玩过。他也参加过几次劳动。但是那时候,除了蔬菜收割的时候比较耗费体力之外。翻地都是靠拖拉机,之后的施化肥,打农药的工作,也都很轻松。

劳动真的是很累人的过程。

王润民在繁重的劳动中想到的,就是怎么能够快速的推动工业化进程,使得机械化能够在清末的中国实现。虽然这个想法还相当的不现实。但是,繁重的劳动,也使王润民更加坚定了,推动中国工业化的决心。

清末的农业完全是体力劳动。由于华北平原的水资源缺乏。所以在种植过程中,浇水的工作非常辛苦。清末京郊的农村,是不能进行灌溉的。浇水的工作,是从水井中打水,然后用长柄勺,一个植株一个植株的浇水。浇了一天水之后,王润民回到家里,躺在床上就昏迷似的陷入睡梦中。

一个月的工农业再教育活动结束之后。五百多人的预备助理教授中,大部分人,完成了工农业再教育的任务。他们掌握了,至少一项工业技能和一项农业技能。

当然,他们不能和老工人和老农民那样技术熟练。但是,至少工业和农业活动中的一个环节是怎样进行的。他们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

说起钳工车工什么的,他们自己不见得干的多好,但是至少知道怎么做。说起翻地育苗来,虽然不见得能把工作做的完美,但是至少也知道了怎么去完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