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大会结束后,大殿中的群臣百态便不胫而走。
张经在阿宝的陪同下外出游玩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乡里小儿传唱着童谣:陈留彰武,伤腰折股,贪人败类,秽我明主。他内心苦笑,为尊者讳,也许便是古代社会的一大特色吧。
千秋大会上的事情,明显是胡太后为了掌控朝政而策划出来的一出好戏。在这出戏剧当中,陈留公李崇与彰武王元融不过是其中的丑角而已。
自从达摩在后院教他练习调息以后,他一直坚持不辍地练习着,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原本行走不便的身体逐渐好转。让他感到很是惊奇。
右手手心那块伤疤,他每一次展开手掌仔细观察的时候,心里便有一种恐惧升起,让他心浮气躁。每个人都有正面与负面两种情绪,然而那块小小的伤疤似乎凝聚了他本身所有戾气。
内蒙古的沙漠之中,铁剂斑斑的大戟头部,纵横激越的杀伐之声。小小的疤痕让一切深深刻在他的内心之中。达摩的调息方法不过是让他缓解了病痛。
至于会不会再次引起那种恐怖的烈焰,他没有丝毫的把握。
千秋大会之上,平恩侯崔光正式受任太子太傅的职位。而他作为陪伴皇帝读书的人选之一,不但要在规定日期中进宫伴读,还要时常前往国子学。
国子学与太学均是国家最高学府。其中太学之名始于西周,而在西汉时期正式设立于京师。当初大儒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太学从此成为天下读书人向往的殿堂。
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三国之后,由曹魏时期搞起来的九品中正制逐渐发扬广大。王子皇孙感觉与村夫走卒这等下人之子同处一个学堂有失身份,于是国子学便应运而生。
太学与国子学,有时候同时设立,有时候则只设立其中的一个。现在的北魏便是二者并立,国子学位于城中,在永宁寺铜驼大街以东,紧邻三公之一的司徒府。而太学则位于皇城之外,洛水之畔。从位置上说,国子学的地位明显高于太学一筹。
只是无论太学与国子学,均是以经学上的成就为准。若是低了一等,反而会成为嘲笑的目标。从这个角度上,太学学子出身贫寒,所下苦功自非王子皇孙所能比。
这一日,张经在阿宝的陪同下,乘坐马车前往国子学。这是他第一次到来,不得不慎重。
国子学设有国子博士五人,官职在正五品上。为了减轻国子博士的负担,在博士以下设立助教五人,直讲四人。所教授的学生一般均是三品之上官员以及王公子孙,从二品以上官员曾孙。
当然,如高句丽、契丹、铁勒、吐谷浑等藩属国一般在洛阳留有王子之类的人质,他们也是有资格在国子监读书的。
来到国子学,停住马车,阿宝便在留在马车之中。他身为书僮,是没有资格进入的。
从国子监的大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孔子的塑像。仔细看去,两边各自站立一个人物。取自儒家典故,其中左边是颜回问仁,右边则是子路问政。
国子监是回廊式的建筑,道路两旁,列有画壁。均是自春秋至今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也懒得仔细打量,径自走进大殿之中。
不得不说国子学的读书之处建的恢弘壮阔。整个大殿呈现南北走向,数百人席地而坐,聚精会神地在听着国子博士的讲课。
张经见状,缓缓地走向走向一处空地。眼光则从数百位学子脸上滑过。这些人全都是当朝重臣的公子,也是未来帝国的栋梁,张经虽然初次到来,却没有哪怕一丝一毫的怯场。
在场之人,他看到了有数面之缘的元子攸。虽然相互之间话题不多,他对元子攸还是很佩服的。作为已故彭城王元勰的三世子,现在已是武城县公的爵位。他能够懂得自谦之道,实在很不容易,也许父亲的无辜被杀对他的影响太深。
另外一个认识的人,竟然是见过两次的崔光的孙女,至今还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张经内心好笑,老子竟然连自己未婚妻的名字都不知道,实在太说不过去的。抽个时间,一定要询问清楚。同时也感到一丝奇怪,现在士族地主掌控朝政,家学兴盛,似乎没必要到国子学进修吧?
更何况,她还是一个女孩子。虽然现在做一身士子打扮,丝毫看不出来女生身份。
那女孩一直关注着张经,看到他的目光投射过来,脸上顿时涌起一片红晕。
张经嘿然无语,有意思!实在太有意思了。他现在有一万分的把握确定,这女孩子一定是知道了自己与她有婚姻之约。要不然没可能每一次自己出现她都如此表情。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张经直直地看着那女孩,内心想着自己的小九九,耳边突然传来一声呵斥。回过神来,却是那国子博士正在讲解《论语?颜渊篇》,在座学子大声跟着朗读起来,倒是吓了他一跳。
女孩子似乎感到了他的目光极其无礼,不自觉地提高了朗读的声音。尤其是那句“非礼勿视”,张经怎么听怎么觉得从女孩口中读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