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废材相公很腹黑> 第154章 因缘得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4章 因缘得果(1 / 2)

道衍在二十三岁的时候已经是天下闻名的高僧了,此时他的政治思想逐渐成熟,文韬武略逐渐完备,可惜朱元璋没有给他更好施展宏大抱负的机会,所以他一直在等待,等待机会的降临。

十年后,当一个九岁的孩童找到道衍所在的寺院的时候,道衍认命的收了他当徒弟,并赐法号慧明。

道衍心说这是自己的业报来了,因为这孩子无论何处都长得像极了他娘,唯独那双三角眼像他……

洪武十五年(1382年),已经47岁的道衍终于觅得机缘。

这一年,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不幸病逝,朱元璋在天下广寻高僧,而后分配给各个皇子,让高僧们在众藩王的封国里修寺诵经,为马皇后祈福。

道衍受人推荐,也在应征之列。当朱元璋安排这批高僧与众藩王见面时,道衍一下就相中了被封燕王的四皇子朱棣。

道衍看到燕王朱棣相貌堂堂,气宇轩昂,最具帝王相,便自荐跟随朱棣。

朱棣见道衍三角眼,体态臃肿,竟是有些不情愿要他。道衍见状走到朱棣面前,悄悄地对朱棣说:“贫僧若能为殿下所用,定能为您奉上白帽子。”

朱棣感觉和尚话里有话,“王”带“白”帽不就是“皇”吗?

朱棣起初先是冠冕堂皇的将道衍狠狠的斥责了一番,随后便将他拉到内室详谈。

道衍纵论古今,分析时局,鞭辟入理。朱棣听得连连称是,当即向朱元璋请求把道衍许给自己。于是道衍被朱棣纳入府中,协同去了北平。

真正让道衍脱颖而出的年份是明朝一统天下的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并没有按中国古代惯例把皇位传给儿子,反而传给了孙子。一下子弄得身在北京胸怀大略的燕王朱棣非常郁闷。

想夺位,又怕天下人唾骂。安于现状吧,又觉得国家在侄子的手里面一天天地衰落下去也不是个事儿。

道衍见朱元璋病逝,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文,便感觉机会来了,他想方设法帮朱棣树立信心,怂恿他尽快起兵夺取皇位。

虽然朱棣觊觎帝位已久,但以一隅反天下,心里还是没底,不敢轻意付诸实施。道衍劝他尽快发兵,他却心事重重地说:“现在建文皇帝并没有失去民心,我起兵不得人心,结果难以预料啊!”

道衍忙说:“我一直研究天文历法,深知现在天下应是殿下你的,天道在我们这边,不必担心民意。”

可惜但朱棣依然下不了决心,每天兀自长吁短叹,一筹莫展。

这年冬天,道衍和朱棣两人在一起看书作对,朱棣随口吟出一句:“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道衍在旁脱口而出:“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

他的意思是,民心现在也不在建文帝一边,由于建文帝打压他的叔叔,天下大乱是迟早的事,希望朱棣能当一回救世主,为民行道。朱棣心中开始松动,但仍有所顾虑。

道衍见如此,便对朱棣说:“殿下与其在府里心神不宁,坐卧不安,倒不如到外面喝酒散心。”朱棣一听挺有道理,就和侍卫们打扮成相同装束,到王府外的一家小店喝酒。

朱棣正喝得高兴,店中突然出现了一位老者,只见他环顾四周后,快步跪倒在朱棣的面前,顿声说道:“殿下怎么这般不爱惜自己呀?”

朱棣闻言大为惊异,心说一个素不想识的人怎么会从众人中认出自己呢。他心中正在纳闷,只听那人接着说:“小人姓袁名珙,自幼精于易理面相,能知天命,卜未来。殿下相貌堂堂,平常衣物岂能掩盖您的光辉?”

朱棣于是把袁珙带回王府,请袁珙再仔细给自己相面,袁珙说:“殿下您有天子之相,今后定能成为太平天子,天下黎民百姓都会享受你的福气。”朱棣听罢,渐渐坚定了起兵的决心和信念。

其实,这次戏剧性的相面不过是道衍一手安排的。

没有道衍的策划,朱棣未必敢举事;没有道衍的擘画,朱棣也未必能成事。

道衍负责帮朱棣做军事准备,打造兵器,操练将士。

由于打造兵器会发出铿锵的响声,将士操练也容易引人注意,道衍便在燕王府开凿了地下室,上面建有房屋,周围修筑厚墙,并在城墙四周埋下大大小小的缸瓮来消除噪声。他还让人在燕王府内饲养鸡鸭鹅,想用这些家禽的叫声遮掩打造兵器和士兵操练的声音。

与此同时,朱棣天天与道衍商量起兵策略。一天,两人正商量到紧要处,忽然暴雨如注,狂风大作,把房顶上的瓦也给掀掉了,碎片落了一地。燕王心中一惊,面带惧色地说:“这是不祥的征兆呀,我们是不是不该起兵呀?”

道衍听后,哈哈大笑道:“殿下,此祥瑞之兆也!您没有听说过‘飞龙在天,从以风雨’吗?您就是真龙天子,马上就要换黄屋了。”燕王一听,转忧为喜,遂加快了起兵准备。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以“清君侧”为名举兵,这场战役历史上称为“靖难之役”。

道衍奉命留守北平,但整个战争的战略战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