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之战后,柴荣为了加强中央权威,遏制地方势力,就曾下旨命令各藩镇“甄选天下雄壮之士,编为殿前诸班”,这就使当时的政治形势重新向中央集权的方向上发展。
这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赵普坐镇在当时的权力中枢,自然看得是一清二楚,那么他之所以还要赵匡胤继续对地方藩镇们“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显然是在鼓动赵匡胤趁热打铁,利用目前的大好形势,把这些造成国内最不稳定因素的地方藩镇们,全部推进坟墓,然后再在上面狠狠地踏上一脚,叫他们永世不得翻身。
赵匡胤对赵普的判断也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并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办。不过这样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地方藩镇的势力虽说被打压下去了,但中央禁军将领们的地位却因此而大幅提高,并直接威胁到赵匡胤皇位的稳固。
对于这个问题,赵匡胤也不敢给予轻视,所以到了北宋建隆二年(961年)三月,赵匡胤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突然将殿前都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罢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将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罢为成德节度使。
慕容彦钊、韩令坤和赵匡胤一样,都是从夹马营闯出来的孩子。慕容彦钊比赵匡胤年长几岁,赵匡胤自幼就对他以兄礼事之,而韩令坤更是赵匡胤小时候一起上树掏鸟、下河摸鱼的兄弟,可以说是死党中的死党。
赵匡胤既然肯拿这两个人先开刀,显然是认为禁军将领权力过大。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地步。
不过赵匡胤处理问题的方式,还是很人性化的。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如果一个开国帝王一旦觉得他手下的某个功臣有可能威胁到他的皇位,那么这就意味着那个功臣已经离死不远了。
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绝不是一句空洞的话语。而是血淋淋的教训。开国之后屠杀功臣几乎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典型的便如明太祖朱元璋,几乎把所有的开国功臣都给杀了。在这一方面,赵匡胤这个篡位之君的做法,显然还是很令人称道的。
赵匡胤在解除慕容彦钊、韩令坤的禁军兵权后,专门在广政殿为这两人设宴送别,席间把酒言欢,对这两人温慰有加。
慕容彦钊与韩令坤虽说因为丢掉兵权,难免会有一些失落感。不过他们作为手握重兵的开国功臣。心中自然也会有所疑惧。赵匡胤的这种做法,虽然从表面看来,使他们蒙受了一定的损失,但反过来看,却正是一个保全他们的最好办法。
所以慕容彦钊和韩令坤在经过短暂的郁闷之后,心里反倒踏实下来,下去之后也没有闹情绪,撂挑子,而是继续尽职尽责。为国出力。
单从这一件事上就能看出,赵匡胤的为人还是非常得宽厚,所以他在处理完慕容彦钊、韩令坤这两个禁军最高级将领之后,也就没有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可是他的头号谋臣赵普却不肯罢手。
慕容彦钊去职之后,殿前都点检之职并没有派人接任,那么殿前司这一系统便是以副都点检高怀德和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为首。
而韩令坤去职之后。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由石守信接过,那么这几个人就成了禁军中的头面人物。所以赵普就多次进言。求赵匡胤将这几个人转授他职。
赵匡胤对此还是很犹豫,因为就算把这几个人去掉。但是禁军的工作也是要有人干的,还要去再找新人。再说石守信、高怀德这几个人威望比不上慕容彦钊和韩令坤,关系也没有那么近,不会像那两个人一样,对自己无所顾忌,还是比较容易管理,所以始终没有同意。
后来赵普说得多了,赵匡胤不免也有些烦躁,便对赵普说道:“石守信等人,都是跟随我多年的兄弟,他们是绝对不会背叛我的,你就不要再说这件事了。”
赵普却回答道:“我倒不是怀疑这几个人对陛下的忠诚,可是他们手中的兵权太重,又缺乏御下之能,万一有部下拥他们做乱,结果又将如何?”赵匡胤立时醒悟过来,他本身就是打着“部下拥立”旗号登基的皇帝。
前事不远,一旦事机成熟,谁能保证这些人就不会因别人“拥立”而夺了他的江山?赵匡胤不仅陷入深深地思考。
当年七月的一天,赵匡胤把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禁军中挂头牌的将领们都召到宫中,设宴款待。
酒至半酣,赵匡胤突然摒退左右,叹声说道:“我能当上皇帝,靠得全是你们的拥立。
可自从登上了这个皇位,我才知道,皇帝真不是一个很理想的职业,操心的事情太多,哪有当年做节度使那般快活?不瞒你们说,自从住进这座宫里,我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众将都很诧异,忙问道:“皇上,究竟是什么原因才造成了你现在这个情况?眼下咱们国家很好很强大,如果嫌皇宫不舒服,咱们可以拆了重盖嘛!”
赵匡胤叹了口气说道:“这不是明摆着的嘛!皇帝宝座这么好,谁不想上去坐一坐啊!”
众将就是再傻,也能听出赵匡胤话中的含义,哪还敢继续坐下去?全部跪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