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唐朝那些事儿> 第96章【大周帝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6章【大周帝国】(1 / 3)

三司是户部、度支、盐铁三个财政部门的统称。唐代这三个部门各自设有长官,分别掌管赋税征调、财政收支、盐铁之利,对判三司事的宰相负责。大唐天佑三年(96年),昭宣帝将朱温任命为盐铁、度支、户部三司都制置使,这是三司使之名的第一次出现,但朱温并未接受。

第二年,朱温篡唐,历史步入了五代,随后朱温建立建昌院,使其执掌天下钱粮、盐铁、度支等事,以养子博王朱友文判院事,这可以看作是三司使的前身。李存勖灭梁后,废建昌院,先置国计使,随后又将三司事务归于租庸使之下,但仍没有给三司使正式定名。

直到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年),李嗣源第一次将这三个部门统一起来,任命张延朗为三司使,从此三司职权合而为一,成为了全国最高财政长官,并直接对皇帝负责。三司使因为掌握着全国的财政大权,所以地位非常高,成为朝中仅次于宰相和枢密使的要员,被称为次相或亚相。

三司使的出现是五代官制的一项重大突破,其余中央官员,基本沿用唐制。而在地方上,五代也基本沿用了唐朝制度,实行方镇、州、县三级管理制度,不再一一赘述,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军队系统。

五代军队主体可分为禁军和地方军两类。地方军是各地藩镇统属的军队,负有对外防御及稳定地方的责任,也有协同禁军作战的义务。

不过由于唐末以来,节度使权力过大,地方军队都是由节度使招募而来,所以直接听命于节度使。地方军队的统帅为节度使,下设押衙、虞候、兵马使等将佐,

其规模大小取决于藩镇的大小以及财力的强弱。五代中前期,藩镇势力极为强大,曾多次对中央构成威胁。到后晋年间,虽然也时有叛乱发生,但破坏程度开始减弱。而柴荣在高平大战获胜后,已经基本将这种形势扭转过来。

五代的禁军系统要从后梁说起。朱温篡唐时。虽然名义上兼领二十一道,但实际上归他直属的只有宣武(汴州)、宣义(滑州)、天平(郓州)、护国(蒲州)四镇兵马,他就以这四镇兵马建立禁军,最初称“元从亲军”,并以元从都押衙刘鄩为都指挥使。其后随着兵力增多。

朱温因循唐制,于次年建立左右龙虎、左右羽林、左右神武、左右天兴、左右广胜、左右龙骧等军,为六军十二卫,以亲王为军使,以重臣张全义判六军诸卫事。其中最为核心的那支“元从亲军”改称为“侍卫亲军”,这是侍卫亲军在五代的第一次出现。

后梁禁军中又分马步军,各设马步军都指挥使一名,也称统军。从统军开始,向下为“厢、军、指挥、都”等编制序列,如某统军下分左右厢、某厢下分第几军。某军下分若干指挥,某指挥下设若干都,到“都”这一级就是最低编制了,大约在一百人左右。当然也有特例,如南汉末年专为下海采珠而设立的“媚川都”,就有八千人的编制。

李存勖灭梁后,将崇政院撤消,建枢密院,主管军国大事,但不统军。军队的最高统帅仍为蕃汉马步总管。此时该职由兼领幽州节度使的名将李存审担任。侍卫亲军也被撤消,李存勖在原有亲军“帐前银枪都”的基础上自建“从马直”作为天子亲军。但是到了李嗣源称帝后,由于此前他已接任李存审为蕃汉马步总管,所以在登基之后就撤消了这一官职。并在次年重设了侍卫亲军。此后侍卫亲军司就逐渐发展起来。

到了后晋年间,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被升为最高统兵官,统领全部禁军,设都指挥使一名,下设副都指挥、都虞候各一名。侍卫亲军又分马、步军,建制与上级单位相同。下分左右厢,皆有军号,厢下分军,下分若干指挥、若干都。

到这个时候,侍卫亲军司已经成为了统领全国禁军的正式机构,而且侍卫亲军的规模的扩大,已经开始担负起更多的责任,不但要戍守京城、征讨叛乱,甚至要出镇地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也逐渐的加强了,而六军诸卫制也因此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后汉年代较短,基本上因循晋制,当时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史弘肇已身在顾命大臣之列,职权越来越重,那么就有必要对这一机构进行制衡,所以到了后周年间,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禁军系统,即“殿前司”。

关于殿前司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宋人叶梦得称:“殿前军起于周世宗”。这个说法显然有误,因为根据《资治通鉴》记载,郭威在临死前,特意将殿前军都指挥使李重进找来参拜柴荣,这说明早在柴荣继位之前就已经有了这个机构。

而近代有学者认为殿前军起源于后晋年间甚至更早,因为在史料中曾见过“天福(后晋年号)初,累遣奉德军校,再转殿前散指挥都虞侯”这样的记录,但实际上,

即便类似史料记载无误,或是真有类似官职存在,但似乎也很难得出殿前军早在后周前就存在的结论,因为在晋、汉所有重大事件中,都找不到有朝廷大规模征调殿前军的记录。

如果殿前军真是作为高级别禁军建制单位存在的话,在那个战乱多发的年代,不太可能留不下证据。以此推测,殿前军的真正设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