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吐谷浑和柔然都被高欢争取过去了,放眼天下,谁能做自己的同盟呢?还别说,宇文泰还真的找到了一个可以牵制柔然的部族,突厥!
突厥人世居金山,姓阿史那,身份为柔然人的锻奴,就是为柔然人打铁锻造兵器的,突厥到了酋长土门执政,逐渐强大起来,偶尔还到西魏地盘上抢点东西。
宇文泰看到了突厥的潜力,便派酒泉胡人安诺槃陀出使突厥,这是个非常有战略眼光的举动。
安诺槃陀的到来让突厥人很激动,毕竟对这样一个尚未开化的部落民族而言,西魏是大国,大国与我交好,不是预示着我们的国家将要兴旺吗?
事实证明,同突厥建交是一笔绝好的投资,突厥将作为一匹草原黑马,不久的将来会异军突起,成为柔然人的克星。
突厥的成长还需要时间,宇文泰有耐心等。
两魏邙山大战,西魏惨败,东魏惨胜,宇文泰都成了只顾逃命的丧家犬了,东魏督将们却高低不愿意继续痛打落水狗,从侧面反映高欢胜得的确很惨。
两个惨加在一块,换来了东西魏间再一次的和平,只不过,和平的时间不会太久。
来自东边的威胁暂时消除后,宇文泰把目光移向了西魏的西北边陲,在河西,处于通往西域的通商要道上的瓜州、凉州一直是宇文泰的心病,瓜州刺史邓彦、凉州刺史宇文仲和属于西魏本土很少几个不太听话的人之一。
两州离长安太遥远了。
政府对两州不过羁縻而已,原则上只要承认中央,不做公开反对政府的事。他们的事一般自己处理。
但是,有消息显示,瓜州刺史邓彦秘密同吐谷浑来往。
宇文泰真恼了,吐谷浑勾搭上高欢,数次在两国边境抄掠。已经成为柔然之外西魏最大的边患,邓彦算什么东西,居然敢背着朝廷与敌国通好。
事实上,宇文泰对邓彦一直不满,也一直想除掉邓彦。
他们的恩怨要从前任刺史元荣说起。
东阳王元荣自孝昌年间即担任瓜州刺史,他在关陇地区一连串的事变中始终保持了瓜州的独立。一直到孝武帝西迁,由于明智地承认了西魏的合法地位,西魏朝廷也默认了瓜州的自治,双方倒也相安无事。
后来元荣去世,情况变了。先是瓜州豪族推举元荣的儿子元康为刺史,对于瓜州这样的地方,地方豪族的势力是强大的,强龙南压地头蛇,朝廷但求保一方平安,只要豪族不闹事,谁当刺史不重要,所以在这里刺史可以民选。结果出来后只要到长安走一下程序就可以了。
元荣经营瓜州多年,他们家的威望还是有的,所以元康上位很自然。朝廷是同意的。
但是,有人不满意,这个人居然是元荣的女婿邓彦,因为他也想当瓜州的土皇帝。
祸起萧墙之内,邓彦杀死小舅子夺了刺史之位。
邓彦是随元荣一起来的,在瓜州有相当的实力和支持者。所以,对于他的上位。尽管像瓜州主簿令狐延为代表的部分豪族势力不满意,却也无可奈何。
朝廷也不满意。
靠非法手段将正常手续上去的上司干掉自己上位。这不是谋反吗?但人家靠的是实力,如果问罪就要真刀真枪干一场。
长安政府陷入两难境地,如果不将邓彦问罪,其他州郡都效仿,后果不堪设想;如果问罪,瓜州地处僻远,劳师袭远得不偿失。
权衡利害关系,长安公卿们做出了从长计议的决定,先承认邓彦的地位,然后找机会让他进京再收拾他。
于是,长安派使者传旨承认邓彦刺史的合法性,既然作为政府的一份子,就应该听从上级的调遣,不久,再次派人传旨让邓彦入京述职。
可是,前后几次传旨,邓彦总是有理由推脱,管你说的天花乱坠,就是不离开自己的老巢。
邓彦不傻,他知道朝廷的难处,讨伐自己力不从心,不讨伐又怕自己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要是各州都跟自己学杀官造反然后逼朝廷承认,岂不是乱套了。所以,邓彦很清楚,朝廷让自己离开瓜州,目的还不是想方设法要抓自己问罪。
赶上东西三番五次地开战,西魏朝廷一时半会也顾不上他,宇文泰忍了下来,邓彦就这样过了几年逍遥日子,
为了长久地把土皇帝做下去,邓彦开始秘密与吐谷浑通好以防万一。
这件事传到长安,地方封疆大吏不经过朝廷私通外国不就是要谋反啊?是可忍孰不可忍!
宇文泰知道邓彦的事不处理不行了。
但是,派兵实在不划算,不能力取难道不能智取吗?宇文泰心生一计。
于是,以给事黄门侍郎申徽被任命为河西大使巡视西州,他带的秘密使命就是想办法干掉邓彦,临行前,宇文泰秘授计谋:瓜州主簿令狐延是个可以争取的人。
申徽带着自己的五十骑亲随来到了瓜州,在瓜州政府招待所即瓜州驿站住下,邓彦见申徽带的人不多,以为是政府方面的一次普通视察,所以也没往心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