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恶名> 第三十九章 三代同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九章 三代同堂(1 / 7)

你知道枣庄在哪吗?十人中有九个肯定会摸了摸脑袋,除了知道这是个地名以外,完全不会再有任何概念,当然你若提起铁道游击队,很快就有人恍然大悟,“哦,原来是那儿啊”这种感觉就像是多年后同学聚会,主持人介绍陈爱兵时,所有人都一脸雾水,心想这是谁啊,但当主持人接着介绍“有请我们的狗剩子同学”,所有人都会立马会心一笑,原来是那小子啊。

枣庄,枣庄,因枣而名,但却是因煤而兴,可惜的是毕竟地底煤矿不如鄂尔多斯与神木那么多,所以发展到一半,没煤了,也就没钱了。枣庄有俩区,一是旧城区,人多居于此,乱是乱了点,好在还热闹;再就是那新城区,有高楼有别墅有体育馆有美术馆、、、、唯独没有人。造成这般景象,原因却也是简单,新城区是挨着火车站的,又有那么一个定理——交通决定经济,加之当时煤还在挖,政府有钱,所以便大力开发火车站周边,然后慢慢的将老城区的人接过来。

刚开始,所有老百姓挤破脑袋的想搬过去,平时都不带联系的二妈三姑四婶五舅一下子熟络起来,那段时节,整个枣庄人人串门,天天像过年,好不和谐。所有关系能找的都找,能不能通过,就看自家本事了。领导被这事弄得闹心,索性来个一刀斩,当官的以及公务员一律先来,老百姓嘛,再凭自家本事,分个三六九等,一批一批来。

这事当然有点过火,老百姓可以容忍当官的先去,但跟自家身份一样的别家为啥也能先去?人不患寡而患不均,患不均中又特别患将不均,那些納在后头的百姓眼红,说什么都得拉一下后腿,力争不过,便群聚而起来个请愿,请愿还不行就游行罗。这下全国人民都知道,枣庄这些纳在后头的老百姓突然发现同胞们骂当官的倒是最凶,说现在人人平等了,为啥当官的先入住,这不是摆明的搞阶级斗争么?这些一来,老百姓想,是啊,就是这么回事,当然不是说他们之前没这么想,以前想,只是心里想,五脏六腑之间交流下,酒桌上骂下,半夜躺在娘们肚皮上抱怨一下,可如今有全国同胞撑腰,胆大了,嗓门眼光也都高了,觉得自己不能窝里斗,得统一战线,把当官的先干倒再说,所以开始一起谴责政府的官僚主义。

父母官虽然为父母,但子女不孝起来,也是一番难缠,加之子女上头还有个姥姥,视百姓为贴心宝宝的中央政府。姥姥咳嗽一声,枣庄一把手听风当做雨,立马下了个公告,政府机关先行迁入新城区,但公务人员不再享有特权入住新地,入住资格按市场分配,价高者得之。

当官的有钱,但丫的不敢买,所以每天都得挤公交,然后站个几十分钟,因为公交车上可没有给领导让座的文明规定,这也算是体察民情吧。再来看看老百姓,那些闹腾的最凶的发现自己还是没有机会入住新城区,心里虽然依然不服,可惜是自己搬的石头砸的脚,可谓百口莫言,好在瞥一眼那些当官的,天天跟他们一块挤公交,倒也有些安慰了。

正当有人喜有人愁的时候,政府突然宣布正在扩建的新城区停止动工,后续的工程等待日后招商,美其名曰市场经济更有利于新区的建设。老百姓是信这个的,因为信息不对称,他们根本无法得知这是怎么回事,直到网上曝出一篇文章《中国最大的烂尾工程》,里面通过对整个市的历年来的煤出产量,还有价格的变化,再加上煤矿事故日渐增多等消息,慢慢推倒出枣庄煤越来越难挖,换句话说,煤快见底了。政府停资建新区此时成了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煤没了,没钱了,枣庄政府要破产了。

又是一个有人喜有人愁的时候,只不过换了下身份,曾经喜的人愁了,曾经愁的人乐了。

那篇文章看起来头头是道,其实对于专业人士来说,主观臆断成分太多,完全没有什么真实数据,要放法庭上,完全是无稽之谈。可老百姓就爱看这个,越是与政府对着干的事,他们就越相信,当然得有个前提,都是中国人,要老外,那可得小心了,咱老百姓一人一口水,都能淹你个八百回。老百姓与政府的关系其实就是父子关系,平常父亲管严了,心里有些怨气,少不得撒撒娇顶顶嘴,可一外人来了跟自己父母闹,那就是真闹了,哪还有玩笑的成分,直接撸起袖管,****娘的。

但在这件事的所有起起伏伏中,有些人一直无动于衷,当然不是说他们如何看得开,恰恰相反,他们只是认命罢了。这些自始至终一直冷眼旁观这场闹剧的人就是居住在枣庄市郊外的那些人,虽然拿着市里的居民证,但却依然过着农民生活。市里的人瞧不起这些下里巴人,从不认同他们,他们开始会反驳,会有不服,后来说的人多了,习惯了,他们也就不再把自己当做城里人,反正事实上也不是,所以当新城区开始之初,他们也就没动个那念头,到结尾也没有幸灾乐祸。

谎言重复千万遍,便成了真理,被千万人认同,便成了正义。

山东地势,一片山群一片平原,平原中间偶尔点缀些山峰,枣庄多了些,围绕着城区,三面环山,可惜都是被掏空了的煤山,外面光秃秃的,不仅未能给整座城市添些绿意,反而死气沉沉,让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