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土木堡之战惨败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京城,整个朝廷都乱成了一锅粥。
王振把大明的家当几乎败光了,死的人一了百了,活着的人就没办法了,还要收拾烂摊子。
有一个人非常伤心,这个人就是朱祁镇的老婆钱皇后,她得到消息后整日痛哭不已,在她心中:所有的荣华富贵都是浮云,她最珍惜的就是他的夫君朱祁镇,这位钱皇后确实是一个心地善良,非常质朴的女人,即使贵为皇后,她也非常简朴节约,平日还经常自己纺纱织布。
人只有在危难的时候,才能显出真情,张皇后就是这样一个人,朱祁镇做皇帝的时候,一心一意爱着他,朱祁镇沦为阶下囚的时候,她依然不离不弃。
我什么都可以不要,我只要我的夫君能平安归来,这就够了,什么江山,什么权位,我都可以不要。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张皇后因为长时间痛哭,竟然眼睛都哭瞎了。
在后宫这种万千佳丽争宠献媚,勾心斗角的地方,却有这样一个坚持真爱永恒,终生不渝的女人,张皇后像一朵散发着芬芳的玉兰花,冰清玉洁,感动着无数的人。
朝廷百官(此时所剩不多)六神无主,宛如惊弓之鸟,寒窗苦读几十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中个进士,在官场上战战兢兢多年,好不容易混到个朝官,没想到朝廷的长期饭票也不保险,没准还会把老命搭上,民族大义都是虚的,关键时候,保命是最要紧的。
当时不少朝臣主张迁都南京避难,管他大好山河,管他朱头(猪头)还是朱韦(猪尾)当皇帝,反正可以继续当官,享受荣华富贵才是最重要的,而他们主张南迁也是有原因的。
土木堡之战几乎赔光了明王朝的老本,明朝的精锐部队几乎被全歼,北部的重镇、关隘大部失守,北京的前防门户大开,没有其他可以据险防御的关口。
而北京城内目前只有老弱残兵不到三万人,文臣武将极度匮乏,整个朝廷人心不稳,三十万精锐在面对蒙古铁骑时都瞬间崩溃,何况这仅有的三万残兵败将。
关外脱脱不花可汗正率所属部众从东路进攻辽东,阿剌知院正率中路军攻击宣府,另一部蒙古骑兵症正从西路进攻甘州,北京面临的局势十分凶险。
不出意外,南迁无疑是明智的选择,历史上将再出现一个南宋王朝,而且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是那么惊人的相似,都是在大军兵败后,皇帝被俘,京城面临沦陷。
在此危亡时刻,有一个人勇敢的站了出来,一个终将改变历史,流芳千古的人。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忠臣义士自古如此。
于谦对于迁都南逃的主张,当朝就提出了严厉的反对。
“主张迁都南京的人应该立即处斩,宋朝南迁的前车之鉴,难道各位都忘了?南迁后大半江山必将沦陷,偏安一隅,最终也难免覆灭!”
于谦的一番话惊醒了在场的所有人,而在场的皇太后和监国朱祁钰也因此支持于谦,并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并授予“提督各营军马”,立即组织防守北京城的所有事宜。
在于谦看来,当务之急就是稳定京城的人心,他明白所要做第一件事,就是确定大明皇帝的问题。
土木堡之战明军惨败,但明英宗朱祁镇在兵败后下落不明,是死、逃跑、还是被俘,无从得知。
这件事就非常棘手了,如果是死了倒好办,直接开个追悼会,颂扬一下是因公战死,追认个封号,然后另立一个皇帝也就完事了。
问题是不知是死是活?如果这边刚拥立新皇帝,过几天朱祁镇老人家又跑回来,发现皇帝他老人家还没死,你们这边就忙着在另起炉灶,那很多人将要面临灭门之祸。
于谦思考许久后,终于做出了决定,不管朱祁镇是死是活,都必须尽快另立皇帝,因为大明王朝耗不起,黎民百姓耗不起,必须当机立断,如果国家都灭亡了,还要个皇帝有什么用?他的理由非常充分:民为重,君为轻。
几天后,一个从土木堡逃回的随征将领报告了一个确切的消息:皇帝朱祁镇还活着,被蒙古瓦刺部俘虏了。没办法,为了大明的江山,活着也只能开除你的职务,即使这个职务是皇帝。
八月二十九日,文武百官奏请皇太后改立监国郕王朱祁钰为帝,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皇太后立即宣旨批准。朱祁钰九月六日即皇帝位,称明景帝。
朱祁钰此时是比较矛盾的,皇帝哥哥朱祁镇出征时,把国事嘱托给了他,要他进行监国,主持朝廷日常事务。
他是一个老实人,他从没有想过要取代他哥哥坐上皇位,他也只想做一个普通的王爷,荣华富贵安度一身,但是命运却给了他机会。
面对这个机会,朱祁钰既兴奋又害怕,兴奋是因为可以不费吹飞之力就成为皇帝,登上权力顶峰,害怕是因为此时北京危在旦夕,随时有可能城破人亡,如果自己成了亡国之君,千古罪名,谁都不愿担当。
于谦等拥立朱祁钰这件事,为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