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无名茅棚释圆承传> 第十四节 峨嵋息心 乐山礼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四节 峨嵋息心 乐山礼佛(2 / 3)

拜到底异同。古来大德行者。多皆取之。行路十方无有疲厌。自己走过。恍然大悟。只有相同。没有不同。圆满行路。能老实念佛时。虽一步未开。已然十方路穷一时同礼。迢迢千里。尽含当下一步未开时。能老实念佛。不取路程。不住彼此。没有留碍法非法意。而恒为利益一切众生。不舍行路。打破时间。不做目的地久近能到想。了脱虚妄的煎熬。空前后际。自无妄心的疲劳。打破空间。不做远近想。当下一举足落足已然迈过世界恒沙。步步游行无量世界礼拜诸佛。娑婆千里何足挂哉。自无幻身的疲劳。忘记身心。身心脱落。而不舍极乐。虽了了分明。世界虚妄。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唯求净方。一路华严。为供乐山佛。

来到乐山。与一小居士谈了许久。他指引我去瞻望乐山大佛的方向。在进入景区的路旁。栽种的皆是黄葛树。根为干。干为根的那种生命力极强的树。树枝上。树干上都生长有长长的根须。长到能够到泥土的时候。扎进泥土里的成了根。裸露在空气中的就变成了树干。年龄大的。身姿虬劲怪异。枝干层层缠绕。很是好看。在去景区的路中横跨一座牌楼。四根石柱圆雕四大天王。支撑着一座佛菩萨的庄严楼阁。楼阁里雕塑的是佛菩萨圣像。中间三块匾额。前后分别书有。“弥勒世界。庄严佛土。利乐有情。“。“人间净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好精美的雕刻。忍不住多看了一会儿。来到景区北门。问了验票人员。出家人不用买票。可以直接进去。把拖车背包找个地方寄存下来。轻身进入景区。在恭敬瞻望经历千年风雨遗留下来的佛菩萨圣像时。也望到了些许的遗憾。不少小的佛窟中。佛菩萨像头部面部皆被破坏。不用细寻思。也明了大多数该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一般颠倒愚痴众的“杰作“!故意砸毁佛像。不但但毁掉的是历史文化艺术品。按佛教因果讲。与出佛身血同罪过。若事先明了厉害。谁敢造这等灾难!!!

景区内还有许多雅致清幽的景点。来前未曾了解。居然苏东坡在这里有读书楼。先排队瞻仰大佛。后再循览一番。游人好多。大概估算差不多几千人排队。似乎足足占满了佛左佛右佛前佛后所有能走动的空隙。排了差不多近一个小时的队才挪至大佛脚下。留得大佛像。佛手。佛足。的照片给大家恭敬瞻礼。以了此行因缘。在拍摄的时候。一位小施主双手耑着几百元钱送到我面前。供养师父。阿弥陀佛。不可。您拿回去。随缘帮助你身边的那些需要帮助的亲人朋友及同事同学。救济困苦急难。与供养师父功德了无分别。我这一路托钵消耗有限。我还用不到。即使用到。我身边非常了解我的居士也帮我解决了。所以。我路上只要饭。绝对不会要钱。小施主。似乎有点点的不好意思的失望。叹了口气说:“阿弥陀佛。是这样啊“。嗯。是的。周围的人观望奇怪。怎么和尚见钱不收呢。几个外国人也不时回头看着议论。我要对大众说。没什么稀奇的。随意各自对修学的认识。各自怎样选择的问题。每个出家人自己说了算。想成道了脱生死。就不要到处伸手。只如理如法消耗必然要消耗的。拒绝大众的善意。只要把道理讲的明白。大众能依教奉行。发心供施者即是圆满的福田。自他及观众皆能获得真实的利益。若想三途去度假。那可以到处伸手。穿着袈裟欺骗众生。所得供养。正好是你去度假的路费。无量劫地狱饿鬼畜牲道逍遥去吧。与佛陀时代相比。现在学人已经宽松许多。佛陀自己表演给我们看的是。他一生三衣一钵。再无余物。佛陀的弟子们也如是遵行。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太过优越。当然。您若是那三车和尚。可另当别论。若不是。千万别稀里糊涂冤枉堕落!这般口舌是非众若体会。乐山佛前。那小施主没白发心。会得无量的真实功德。众能随喜赞叹。擦亮眼目。如法供施。佛法兴昌。

在大佛脚下。停留许久。用心礼拜后。从一处山洞处辗转走到了东坡楼。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苏东坡读过书的地方。他在书法。绘画。诗词。等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当然读书的场所。自然也会写字画画了。读书楼前的洗砚池。就是他洗笔洗砚台的地方。东坡楼始建于宋代。是凌云山著名古迹之一。楼正面匾额上“东坡楼“三个字,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手书而成。这里是历代文人墨客多喜游览的地方。小僧也闻墨香因循至此。沾点诗书画意的才情。尽量能圆满我这部蹩脚的不成章法的小说。关于苏东坡在此不赘述。大家可网络搜索。有极详尽的介绍。最有味道的。当是苏东坡的前世今生。学佛路上学人。值得细细品味。

在洗砚池边欲拍照时。两个小女孩一直站在洗砚池石桥上。互相留连留影。我几次举起相机又收了回来。只想留楼阁洗砚池的影像。一直等到对方差不多拍够。她们也看出我想拍照。几次的举机又止。二人就下得桥来。师父你先拍吧。阿弥陀佛。没事的。我等一会可以。你们先拍完。二人还是坚持要我先拍。阿弥陀佛。感谢。留了几张资料。日后欣赏。场地倒给了她们。

凌云山上留连半日。出得东门。依公路直接南下。顺着美丽的岷江走至天黑。岷江两岸。还保持着原始的湿地。没被商业熏染的清新自然。一路江水的甜味加野草的清香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