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上午,罗凤老师登门拜年。
罗凤今年25岁,家住河北农村,一个极典型的青年知识女性。她的个子不高,身材略胖,圆脸,齐耳短发,皮肤白皙,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穿着比较朴素大方。
1994年7月,她从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以后,被分配到苏州第一模范中学教书,进校伊始,跟的入门师傅就是艾铭老师。
艾铭带她一年,恪尽职守,言传身教,毫无保留教了她不少的东西。罗凤因此少走不少弯路,教学渐入佳境,很快当上了班主任,为此,她对恩师感激不尽,师徒关系甚好。
那天上午,恩师倒在讲台上的那一时刻,她恰好在隔壁教室上课,虽然闻声而至,但也无力回天。
恩师过世之后,罗凤利用晚上时间,隔三差五会来师母家里小坐一下,给兰花浇点水,聊一会天,很多时候是帮助指导艾澜的功课。
那天中午,师母留她吃饭,桌上就三盘菜:红烧肉炖萝卜炒青菜
萝卜和青菜是自家庭院里面种的,只有红烧肉是过年买的。
罗凤心里非常难过,她知道师母的日子非常拮据,可她爱莫能助。
临走之时,她要留下1000元钱,覃海玲则坚辞不收。俩人推来搡去,最后罗凤说是给艾澜的春节红包,覃海玲方才勉强收下了两百元钱。
********
开学以后,罗凤跑去找了学校领导,反映师母家的困难。
当时,苏州第一模范中学正在升级扩建,学校大门口的右边恰好有一长排新落成的店面,它是推倒了学校大门旁的一段外部围墙改建而成,属于学校多经项目,准备对外招租。
为了解决全校师生理发问题,尤其是对一些头发超标学生的临时应急处理,校方决定将其中的一间店面留下,开一间小发屋,设备、装修皆由学校投资,对外承包。
傍晚,学校放学以后,罗凤饭也没吃,匆匆赶到覃海玲的家里。
覃海玲刚刚将女儿接回了家,准备做饭。
“师母,您会理头发吗?”
覃海玲愣住了:“什么?理发?罗凤,你问这个干啥?”
“会不会嘛?”
“我倒是会一点,为了家里省钱自己学的。不瞒你说,我还专门买了一套理发店处理的廉价工具,你师傅和艾澜的头发都是我弄的。罗凤,你问这个干嘛?你要剪头发吗?”
“我们学校要开一间小的发屋,就在学校门口,要求不高。校长说了,如果你有这个技术,就来我们学校干吧!”
“啊?这个…不行不行,我那犁地割杂草的水平,出不得门。”
“我看艾澜的发型不错嘛!蛮漂亮的。来吧!师母,抓紧时间承包下来,机会难得,千万不要错过,你不愿干别人也会干的。”
“是吗?那…那…我先试试?不过,上班时间怎么算啊?”
“上午八点到晚上八点。”
覃海玲为难了:“哎呀!整整一天都在店里?不行,不行,那样我没办法照顾小澜。”
“校长说了,今年九月艾澜也要上初中了,就上我们学校,你愿意吗?”
“真的?”覃海玲一听动心了。
因为丈夫生前一直就有这个心愿。他任教的苏州第一模范中学是当地最好的中学之一,学校有初中学部和高中学部,每年的入学竞争异常的激烈。初中学部实行划片招生,她住的远,艾澜没有一点指望,但是本校教师子女可以适当照顾。女儿如果进去,学习成绩优异,可以一直读到高中毕业。不想丈夫突然病故,使她感觉这个想法要落空了,毕竟人一走茶就凉。
罗凤趁热打铁:“艾铭老师就这一个女儿,校长也很关心,他愿冲破一切阻力,特招艾澜入学。”
“这…这…是真的吗?”覃海玲不相信。
“真的!校长亲口跟我说的。”
一听校长有了这个表态,覃海玲立刻抛弃了所有顾虑。她马上决定了,干吧!没有比这更好的了,不久,她就可以天天看着女儿读书,天天见证女儿成长。
1997年6月,艾澜小学毕业,正是芳龄十三,品学兼优。
暑假过后,在校长和罗凤老师的关心下,她终于升入了苏州第一模范中学初中学部。
她被分配在最好的初一(2)班,班主任是罗凤老师。
********
在校园的东北区域,一共立着三座教学大楼,苏州第一模范中学初中学部就在这里。它分别是初一年级的“朝阳楼”,初二年级的“学海楼”和初三年级的“奋进楼”。
每座教学大楼楼高五层。一层是教师办公室和音乐室、电脑中心、实验室及图书阅览室什么的,二至五层是学生上课的教室。
楼房非常的新,听说去年才刚落成起用,由一位侨居美国纽约的苏州籍实业家欧阳杜祯女士捐资兴建。她因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一直没有回过故乡。这个捐资项目是通过一个华人教育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