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科幻灵异>月照千江:华尔街的中国女孩> 第014章 悬壶济世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014章 悬壶济世(1 / 3)

自从艾澜跟柳丽丽第一次上欧阳一德先生家里过圣诞节以后,艾澜就跟柳丽丽一样,逐渐成了他们家的常客。

几乎每逢周六上午,她俩都要开车去欧阳杜祯的家里“蹭”一顿饭,下午再赶往龙灯街NO。1中国餐馆打工。

可能因为脾气比较对味,也可能有老乡情节,艾澜跟欧阳杜祯的关系甚好,俩人常常坐在一起用苏州话聊天,而且一聊就是大半天。家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民间掌故都是她俩说不尽、扯不完的话题。连不苟言笑的欧阳一德先生也常常会从书房里一声不响的溜出来,悄悄坐在沙发一角,笑眯眯的看着这对一老一少,做她俩的忠实听众,或者偶尔参加一点讨论,尤其关于三国故事。

艾澜心里始终牵挂着欧阳杜祯的一身疾病,多次打电话和写信回家,做表舅的思想工作,用长篇大论十分详细的将欧阳杜祯的病情变化告诉她的表舅,并附上相关的医学检查资料。

经过她的不懈努力,终于,2004年3月25日,一箱来自遥远中国的草药飞越了浩瀚的太平洋,寄到纽约,寄到艾澜手里,这是给欧阳杜祯治病的绝密良方。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说来话长。

********

原来,艾澜的妈妈有一个远房表哥,名叫李百香,一直住在苏州乡下的烟溪村,是个乡村医生。

李百香出生于1950年,小的时候曾经患过脊髓灰质炎,也就是小儿麻痹症。

那时正值解放初期,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不久,新中国是百废待兴,乡下更是缺医少药。孩子发病初期父母判断不清,认为属于小疾,无甚大碍,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抵抗力,加上民间口耳相传的一些土办法应付过去。

因为没有及时送医。结果误了治疗,落下终生残疾,就是左腿有一点瘸,走路时一拐一拐的,人送外号“铁拐李”。

因此,李百香在年少的时候,幼小的心灵就体验到了疾病带给他的长期痛苦,继尔萌生了一个大大的愿望:长大一定要当医生,为乡下的村民百姓去病疗伤。

小“铁拐李”初中毕业以后,因为家境贫寒,只得辍学回乡务农。虽然无法投考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苏州医学院了,却也给他创造了自学成才的时间和空间。

人就是这样,理想催生毅力,毅力成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动力。农闲时节,李百香离开烟溪村,带着一点干粮四处拜师学艺,自攻中医医术,包括针灸、推拿和拔火罐等等,收集和积累了许多民间偏方。

农忙一到,白天他在地里干活,天黑以后,他就守着一盏昏黄的小油灯,一个字一个字的啃下了《伤寒论》《黄帝内经》《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和《神农本草经》等等一大堆的中医名著。日复一日,历经十余载的光阴,融会贯通,逐渐学有所成,成为一名没有医师执照的土郎中,在本地四村八乡也算小有名气。

七十年代初期,中国大陆正红红火火的开展上山下乡革命运动,这一运动声势浩大,席卷全国。“铁拐李”也跨过长江,去了苏北一个偏远山村做了赤脚医生。

那时的中国,在伟大领袖**的指引下,“学雷锋做好事”蔚然成风。李百香也热血沸腾,不甘落后,自告奋勇要求“一帮一”的去照顾村里的一个年届八十、无依无靠的贫穷孤寡老汉,算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很快,他的要求得到人民公社大力支持。他立刻抱着自己薄薄的被褥,拎着一网兜的简单生活用品,背着心爱的小药箱,住进那个孤寡老汉的家,共同生活,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每天,“铁拐李”背着那个小小的、印着红十字图案的白色卫生箱,走村入户,奔波田间地头,给广大社员同志们诊病疗疾。

那时中国实行的是公费医疗制度,赤脚医生都是免费给农民们看病,自己没有一分钱的工资收入,人民公社每天补贴一点工分给他。

每个月初,“铁拐李”只需凭借上个月的出勤工分,就可以到大队仓库领取一袋口粮。因此,李百香的衣食无忧,维持基本温饱没有问题,但也没有一点存款,加之因为腿疾缘故,一直也没有哪个姑娘愿意嫁给他。好不容易说合一个,他又拒之门外。

虽然在乡亲们的眼睛里,大伙一致公认他是一个憨厚朴实、热心助人、心地善良的好小伙子,但婚姻的事情往往掺杂了太多的客观因素,难以一厢情愿。

其实,他的心里一直暗恋着一个人,虽然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美好梦想。

********

两年以后,一个风雨交加的深秋夜晚,那个孤寡老汉无疾而终。

弥留之际,老汉躺在床上已经不能说话,他挣扎着打翻了床头旁边木板箱上的一个搪瓷茶杯,惊醒了睡在对面的李百香。

昏黄的油灯下,老汉努力的抬起头,颤巍巍的伸出一只干枯的手,示意“铁拐李”将自己用了几十年的粗布枕头从他的脑袋下拿开,撕开一头,从枕芯里面抽出一册又旧又黄的古籍医书。

那是一册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