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拉着弟弟的手走在前头,后面跟着那几个小伙伴们一路向家走去。并向李正问什么去哪里挖宝,里面真有宝贝吗?李正虽说年纪看起来很小,但说起话来又清又脆,口齿利落,说话间也没有小家子气。
原来李英他们住的这个李家山,总共有一百多口人,二十来户人家,长年以种田种地为生,平时不农忙时家里的长辈里就外出下山找活干,虽说是山里人,但李家这些人特别是男人都十分能干,有会做木工活的,有会做泥水活的,有又打石头修房起屋的,还有会弹绵花的,总之,李家山虽山有点高,路有点远,人有点少,但家家户户还都没见谁饿着过,就算有都是姓李的互相帮衬一下日子也就过来了。
但从去年收割完大春水稻后情况就有点变化,李英是知道,从去年中秋节过后天就没下过雨,偶尔下那点雨连小春庄稼都没法种,特别是小麦,因整个冬天都暧和得很,下了二场不怎么样的雪,也没把地里的虫子给冻死,也没给山里留下多少雨水。过年后,李英就下山到镇子上读书了,后面的情况结合山下的干旱大致也猜了出来,开春后天气就开始热了起来,地里的虫子把小麦吃得个精光。这也罢了,原来估计的清明、谷雨要下的雨也没见天上飘过半朵云气,说算到了端午就根本没见一滴雨水。因天气大旱,种什么死什么,别说人要吃的蔬菜种不活,种活了也长不大,就是牛羊猪鸡吃的草都给枯死了,山里的老牛还饿死了几头。
这样家里的男人和主要劳动力根本就不敢下山了,因为他们根子上还是农民,农民就是靠天吃饭,现在天不下雨来年吃什么还真成了生存下去的大事。于是乎大家把二个小河沟给堵起来了,放在田地给水稻喂水,还有人要喝牲口要喂。转眼间,小河沟也干了,像李正他们还在沟里捉了好多小鱼,但田里的水也很快浸漏完了,龟裂成小娃儿拳头都放得进去,当然水稻也全是火烤过一般。
大家没办法,人不能不喝水,家里的牛不能不喂,一头牛怎么也是家里最重要的财产,千万不能有闪失的。最后大家把目光盯在那三亩大的水潭子,那水潭子水还是很深,有三丈多深,因为人要吃,所以大家合起来把水潭保护起来,每天专人看守不准人随便靠近。就这样混到了七月,因天气太热了,那潭水在人吃牛喂加上蒸发后,又无来源也很快见底干了,裸露出的全沙子。怎么办呢,没办法,人总不能等死,于是大家又出劳出力挖潭里的泥沙,清淤出泥沙后后全山人每户每天只能挑一桶水回家。随着干旱时间越来越久,清出的泥沙也越多,潭里的水位也日渐低沉减少。
李英听到这不由心里沉重不已,原来读书的那个镇上也一样,早就缺水少粮了,好像整个天下都干旱不已。书院不得已,教书的先们要回家救灾,学校的学生也无心上课,所以才放了这次长长的假,按书院的说话,什么时候下大雨了有吃的了再回学校去。
本来李正他们住在山上,因李正的父亲有次外出无心救了一位过路行人,恰好这位行人读过几本书,说话谈吐也不俗,应是见过世面经过事儿的,所以就请他回山上教李正他们十来个孩子启蒙读书。因今年大旱,这位先生在这山里住了五年后也早早的回自己的老家去了。正好没了先生,父母们又忙着救灾活命,所以没人管他们这帮小屁孩子,大点的都帮家里做活了,就他们十来人没所事事,成天在山里走东逛西。
前几天这水潭子也干了,父母们挖直到挖到最下层的青石板层才不得不放弃,一句话真没水了。所以全山的人发动起来正满山遍野找水源呢。这到好这成了李正他们的乐源,因他们年纪还小,也做了不什么活,找水又是个重活,还十分的危险,大人们也无心再管他们,生存才是大事。
听到这,李英问李正,你听哪个说的那里有宝啊,要是真有宝,全山的大人天天挖也没见挖出什么宝贝啊。李正回答到:“我也不知道,我是听四大爷说的,他也是听别人说那个水潭有些奇怪,可能有宝贝,我也是好奇。然后我告诉了李东,李东也好奇,叫了李北几个,我们还找了半天呢。还让李东说我是骗子,我不服气才跟他打起来的。”说完满脸的委屈,也不知是打了一场架呢,还是上当受骗或是没找到宝贝,李英也猜不出来。
说话间走到了家门口,后面那伙跟屁虫也早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了。李正家是大巴山深处典型的三合院木架房子,上面盖着小灰瓦,上半墙壁是用竹条混合麻线石灰什么玩意混合组成呈白色,上面还开着几个小窗子;下半全用木板镶成一片嵌入整木桩里面,开着门户。大门前原先还有些竹子,后来觉得碍视眼就砍掉了,要想进入院里,先跨过三步石阶梯后进后青石板铺成的晒坝,三个周边就是房子。
李正家房子看似很大,但房间不多,除了正中是一间大大的堂屋,东侧第一个房间是客厅,平时吃饭的地方,挨着客厅往后退一点的就是下一间厨房;再往下转左东厢就是李正父母住的一间房子,再往下就是放各种农具杂物的房间;西侧第一间是粮仓,存放着全家人一年的粮食,挨着粮仓的就是李英住的房间,因李英外出读书,平坦就空着做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