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科幻灵异>潇洒东坡> 第十三章 待价而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三章 待价而沽(1 / 2)

苏洵一家,于1060年农历二月,风尘仆仆到达京城汴梁。

苏洵很快买下一座幽静的庭院。古槐高柳,掩隐着两扇红漆大门,庭前有个不小的花园,初春时节,满园翠绿,其间点缀着丛丛鲜花。花园里,家人们开出了几方菜畦,正忙着抛撒菜籽,整座院落雅静宜人,颇有几分田园气息。

东坡在给杨济甫的信中介绍说:“都下春色已盛,所居庭前,有小花园,课童种菜,亦稍有佳趣。傍宜秋门,高槐古柳,一似山居,颇便野趣也。”如实描述了这个新居。

这样一座比别墅更具雅趣的家园,要放到现在京城,恐怕要值大几百万,乃至上千万了。不是富豪巨贾,可能不敢问津。就是巨贾富豪,现在也买不到那种优雅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了。然而,那时即便是京都,房价也极便宜,一律平房,类似元朝以后北京的四合院,好点的,带个大花园,绿化也很到位,极适于居住。现代美国,有不少住户,住两层木楼,一层客厅,二层卧室;门前草坪,后院花园,几株参天绿树,有的还带个游泳池;环境幽静,的确也很适合于人类居住;但却缺少中国古典庭院的古色古香和中国特色的温文尔雅。

吏部在授官职前,先要进行综合面试。内容是;“身”、“言”、’”书“、“判”四方面。“身”,即外貌。最好是体格伟岸,气宇轩昂,有关云长老爷的气派;起码也得是不瘸不瞎,不怪,不奇丑。“言”,即口才,语言表达能力。最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辩才;起码别口吃,声若蚊蝇,恐怕不行。“书”,即书写能力。字是门面,最好能写得端庄秀丽;不能像是屎壳郎爬的,歪歪扭扭认不出来。因为当时当官的除了签字外,还要写奏章,起草公文,都的手写。“判”,即判断和决策能力。因为那时的官老爷,直接兼任法官,要断案,没有一定的判断和决策能力,是难以胜任的;而且所负责的公事,要能判断和决策。苏轼、苏辙这四个方面都挺过硬,自然顺利过了关。

不久,任职文书下来,苏轼授予福昌县主簿,苏辙授予渑池主簿,主簿是一县主管文书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县府办公室主任了。按说,现在拿到博士或硕士学位,给个县府办公室主任,那肯定是因为某种特殊原因破格录用的,也少不了舆论的谴责。但那时,人才匮乏,像苏轼这样的‘高考状元‘做主簿,就显得屈才了。尤其这哥儿俩通过考试,在京都业已小有名气,是不能屈就的。全家商量以后,决定不服从分配;而且,‘待价而沽’,等待更好的分配机会。当时比较自由,你不服从分配,既不会开除党籍、团籍;更不会三年不再分配工作;也没人做政治思想工作;只是你就耐心等待再分配就是了,不会有人对你说三道四。就像现在一本录取了不去,非要再考北大清华一样,也算是在充分自信基础上的一种潇洒吧。

待分配期间,仁宗皇帝颁布诏令,说明年要进行制科策试,哥儿俩已是身经百战,按说是不怕考试的,况且,出人头地的机会又来了。尽管如此,就跟现在高考备考一样,或者想准备博士论文答辩,还是要认真准备的。因为这种考试,是皇帝选拔特殊高级人才的考试。‘天子之命为制’。仁宗在位42年,开制科9次,总共录取15人,应试者先由朝中大臣推荐,再由中书门下预试,选出‘器业可观’者,送给皇上御试,至于录取谁,由皇上说了算,可见十分严格。

于是,哥儿俩搬出了自家的花园别墅,搬到更清净的怀远驿,闭门苦读半年。这是一段苦行僧似的艰苦生活,远离了花园别墅的安逸,缺少了贤妻慈父的照料,每天只能吃白萝卜、白盐、白米饭,他们自己称之为‘三白饭’。

多年以后,苏轼跟老友刘贡父幽默地聊起,问刘:“仁兄可吃过‘三白饭’?”“闻所未闻。”刘说。“小弟吃尽人间珍羞美味,唯独这‘三白饭’是吃得最香的。”“何谓‘三白饭’?莫不是白斩鸡、白鳝、白鲫豚?吃得如此之香?!”苏轼狡黠地笑道:“非也!乃是白萝卜丝一小碟,白盐少许,白米饭一碗。当时饥饿至极,故而至香无比!”刘大笑不止:“原来如此!这原是仁兄之至爱。”过了好久,喜爱恶作剧的刘贡父,突然郑重其事地给苏轼发了一个大请帖:“敦请子瞻兄午时至敝府享用藠饭。”苏轼心想:老刘对饮食颇有研究,这顿藠饭,竟为何种珍馐佳肴,当前往品尝。刘请苏轼入席,指指餐桌道:“藠饭,兄之至爱也!白萝卜一碟,白盐一小撮,白米饭一碗,仁兄说过,世间最好吃的是‘三白饭’,三个‘白’字加起来放点草,岂不成了’藠饭‘吗?!”

苏轼今天确实饿了,竟然风扫残云,把一顿藠饭,一扫而光。过了一些时候,苏轼对刘贡父说:“老兄也知道,小弟是出了名的美食家。最近小弟研究了一款美食,名曰,‘毳饭’,今晚到敝府品尝。”“何为‘毳饭’?难道是带毛的雏鸡、乳鸽?”刘问。“吃过便知。”苏答。

到了苏府,坐等许久,不见开席,刘贡父饿了,问:“贤弟,毳饭何在?开席吧。”苏轼抚掌大笑,道:“仁兄曾请我吃‘藠饭’,故而今日回请老兄吃‘毳饭’。毳饭者,三毛之饭;毛者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