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朝古都洛阳有居天下之中,九州腹地之称,也是我国重工业城市之一。在改革开放以前,洛阳拖拉机厂,玻璃厂,铜加工厂和轴承厂等大型企业都享誉中外;关林市场是全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址一;洛阳牡丹甲天下,河洛文化冠古今,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历史悠久,景象万千;龙门石窟,王城公园,牡丹公园关帝庙,白马寺,花果山,和邙山游览区等一年四季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览胜观光;历史名人如群星灿烂;辅助商汤的伊尹,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西汉政论家贾谊等都是诞生在洛阳这块宝地上;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儒雅墨客都曾云集于此,文化积淀相当深厚;根据历史记载,老子的【道德经】,中国第一部断代史班固著的【汉书】,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许慎的【说文解字】和引发洛阳纸贵的【两都赋】等照耀历史天空的文化宝典都是成书于洛阳;洛阳还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历史上的牧野大战,董卓之乱,八王之乱和安史之乱等,其实都是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乱世枭雄以洛阳为中心展开最惨烈的中原逐鹿,“城头变幻大王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李清照之父李格非写的【洛阳名园记】和唐代诗人李牧写的【金谷园】诗;“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洛花犹是坠楼人”,都真实的记录和反映了历史上洛阳的繁华与衰败。
与其它大城市相比较,洛阳对我来说并不是太陌生,我曾先后去过洛阳七八次,很多名胜古迹我都去游览过。最早的一次是在二十多年前,也就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那是上级组织基层干部到外边地参观学习。弟一站就是到洛阳,当时我在洛玻厂还特意花30元买了一个玻璃钢化茶几作为留念,至今还完整无损的放着,像个老干部一样,虽然退下来了,但依然光洁透明,同时也见证了那个时代的产品质量和物价。我第一次去洛阳时,当时农村还很贫穷先后转了几个城市之后感触很深,因为平时总是生活在农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对于外面的世界缺乏最基本的人认识,通过外出参观才开阔了眼界。认识到城乡之间,官民之间存在着天壤之别,也感觉到中国改革的春风虽然是先从农村刮起的,但最先吹绿的还是城市。在宋代张俞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悲怆诗句【蚕妇】,“昨日入了城,归回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到了九几年有一次我去洛阳,发现有人用粉笔在大桥下边水泥墙壁上也写了一首类似【蚕妇】的短诗,“每次入了城,归来泪满襟,如今**者,都是掌权人”,那次回来后我也写了一首诗用于记录我当时的感想:“人流如蚁路如川,琼楼林立上摩天,繁华背后多少泪,穷为百姓富为官”。
表弟又打来电话问一下在洛阳的情况,从家里走时,他让我买去成都的车票,表弟用试探的口吻问我什么时候从洛阳上车,我告诉他大概就最近一两天内,他说他因公司的事经常出差,多不在家,叫我与他约好时间,他好在家接我,看来表弟让我去他那里工作很当回事。我的确是应该启程入川了,身子虽说还在洛阳,可心已飞到表弟那里去了。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岂非是丈夫?看到两个孩子很早就没有了娘,又在一个举目无亲的闹市,相依为命命,艰难的生存,心里比吃未熟的梅子还酸,真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常言说;父子之间没细言,儿子因自幼缺乏母爱,很早就感到人情的冷漠,所以平时寡言少语,性格孤僻,可能是受到我的一些影响,也有喜欢读书的好习惯,他从小就开始临贴练毛笔字,童子功比较扎实。一个人写好毛笔字不仅可以养性,培养耐心,而且对于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依字可观人,凡写字太别撩草的人,一般都是做事不太认真的人;通过写字还可以大体看出一个人的气度和修养,尤其是一个具有高学历和为官之人,如果写的字上不了台面,给别人的第一印象难免要打折扣。儿子在学校还挂一个什么书法协会副主席的头衔,他说正主席是一个不会掂毛笔的青年老师,其实这并不奇怪,不论在官场上还是在单位,外行领导内行和蠢官智僚的现象多的是。没有能力的人管着有能力的人,滥芋充数和小人得志,这些都是太常见不过的事。明天就要离开两个孩子,离开这个;昔日征战地,今朝歌舞场,四海风云集,千古帝王家的洛阳,去祖国的大西南跟着表弟干一番事业。
吃罢晩饭,孩子都劝我早点休息,以免第二天坐在火车上发困。记得那天夜里我碾转难眠,天又下起了小雨,深秋初冬的凉风虽然被档在窗外,但飘洒的雨点一阵又一阵的敲打在窗外的防雨棚上,又为我增添了几分凄凉和忧愁。山高路远,前途未卜,这一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与两个孩子再相聚?他们从小就失去了母亲,今天爸爸又要远离他们而去,一家人天各一方,到了春节万一我不能回家,他们又在什么地方过年呢?老年人爱说: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己的穷窝,越想心里就越难受,“枕前泪共帘前雨,隔着窗儿滴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