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顺的婚事之后三天,新娘子回门。回来后,李爷爷总觉得然儿姐妹给的礼太重,不仅如此,还为婚事写了对联和喜字,解了燃眉之急。新媳妇回门之后,李爷爷打发李顺到小院单独把然儿姐俩请来,让三个儿媳妇整治了一桌整齐的宴席,好好招待了姐俩一次,心里才略微舒坦了些。吃饭时,李爷爷对然儿说:
“地里的麦子再有一个多月就要开镰,你们姐俩就不用操心了,到时候我和你顺叔叔过去帮着收。”
“爷爷不用,我和莲儿能干。”
“就别再争了,你才多大点孩子,干那么重的活怎行,就这样说定了。”
今年的东小麦长势的确很喜人,然儿时常领着青莲到地头看。估算着,应该能打七八石麦子。由于连续两年欠收,县里早就下告示说,今年免征一年租税。然儿每次都对青莲喜滋滋地说:
“莲儿,今年过年我们不用买白面,这些麦子收了,如果秋天的稻谷再收成了,够我们吃两年的。”
一年种两季庄稼,在然儿的记忆中还是第一次。
“要是不用买粮食吃,姐姐,我们卖的酸笋钱就足够我们花销了。”
“是啊,以后有钱给莲儿买新衣服穿喽。”
然儿拉着长音对青莲说道。
“要买一起买,单独给莲儿买,——不要。”
然儿和青莲商量什么都成,唯独不能单独给青莲买东西,哪怕是几文钱的东西也不行。若是不买双份,青莲是坚决不要。
“今年卖的酸笋钱,除了给顺叔叔贺礼的四百钱,其余都还没动呢。”
“攒着吧,姐姐,看看将来我们能攒多少钱。”
“呵呵,小财迷。”
然儿捏了捏青莲已是颇有肉头的小腮取笑道。
“莲儿愿意当财迷呢,财迷有钱,饿不着。”
清明扫墓前,然儿和青莲商量着,今年要给娘多买点祭品。然儿记得,娘喜欢吃甜食,特别是喜欢吃蜜饯。村子的小铺里虽然也有,却不好,娘在的时候,从来也不从那里买。两人商量半天,最初是想到杨庄买,又怕那里也没有好的,最后干脆决定去一趟西泠湖畔。自从姐俩在那里认识,青莲被然儿领回家来,就再也没有去过。
清明节的前一天,姐俩起了个大早,也不跑步,也不读书,简单吃了口早饭,就踏上去西泠湖畔的路。青莲还依稀记得,便对然儿说:
“姐姐让莲儿领路,看看走的对不对。”
“好啊,莲儿在前面走,姐姐跟着,要是走错了,当心姐姐罚你。”
“姐姐要怎么罚莲儿?”
“罚莲儿抄写一遍三字经吧。”
然儿想了想说。青莲听了,笑嘻嘻地问然儿:
“要是莲儿走对了,姐姐会奖吗?”
“当然要奖,有奖有罚是姐姐治家的格言。”
“莲儿怎么从来没听说过姐姐这个格言呢?”
说到这里姐俩同时笑了起来。清脆欢快的笑声,在田野间传出去老远。
二十里路,对于现在的姐俩来说,已经不在话下。一个时辰的时间,就来到西泠湖畔。站在当年然儿卖鸡蛋,姐俩相识的地方,青莲有些感伤地问然儿:
“姐姐,当初要是遇不上姐姐,莲儿现在会是什么样?会不会还活着?”
“肯定会,莲儿是个大富大贵的命。如果不跟着姐姐走,说不定莲儿现在已经是富贵家庭里的大小姐了呢。”
听出青莲语气的感伤,然儿半开玩笑地安慰着青莲。
“莲儿才不喜欢什么大小姐,莲儿就喜欢和姐姐在一起,挨饿都不怕。”
“不会的,再不会让莲儿挨饿了。”
“莲儿信。走吧,去给娘买蜜饯去。”
西泠湖畔可不是杨庄可比的,这里的杂货铺很多,而且里面的货物也全。然儿和青莲挑了家较大的杂货铺,从里面选最好的蜜饯买了一斤。另外还买了一斤红糖,一斤桃酥,都是上好的。然儿记得,娘时常要喝红糖水。每次,娘都会给然儿倒出一点来,让然儿尝尝,至今还记得红糖水的甜味。
姐俩在西泠湖畔繁华的街道上转了一会,然儿见快晌午了,就对青莲说:
“莲儿,我们还去那家买包子吃吧?”
“好啊,那家的包子真香。”
然儿明白,不是那家的包子多好吃,是青莲当时都饿了一天一夜了,吃什么都会感到十分香甜。来到那家包子铺,原来肉包子是三文钱俩,现在成了三文钱一个。然儿没有心疼钱,花三十文买了十个包子,让掌柜的用油纸包成两份,姐俩一人五个包子,边吃边在街上逛着。看见一间粥铺,姐俩又进去,喝了碗粥,才慢悠悠地朝家里走去。
姐俩走在路上,见路两边的田地里,已经泛黄的麦子,随风起起伏伏,如同黄色的波浪般。空气中满是麦穗的清香。然儿突然想起古人的两句诗,便随口念了出来:
南风频吹大麦黄
枣花未落桐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