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时分,温淑琴把毛鹤轩的尸体拖到坟边,把他的一双光脚放进坑里,吻了吻他的前额,再将尸体在坑底摆正。温淑琴已经哭不出来了。
“永别了,好孩子,”她声音嘶哑地说,“好好儿的去吧……”
温淑琴那件撕得破烂不堪的长衣裙被汗水湿透了。太阳已经西沉,凉意阵阵袭来。温淑琴冷得发抖。于是她便开始从玉米棒子上撕下沙沙作响的干衣,拿到垅沟里,她干得很快,为的是要赶在天黑之前把这件事做完。她的手几乎失去了知觉,但她还在继续撕扯,因为她指望能躲在一堆玉米衣里遮挡夜寒。她肚子很饿,可周围除了硬得象石头一样的老玉米之外一无所有。她吃力地把一长根玉米掰成两截,顺着断头啃下坚硬的玉米粒,在嘴里翻来复去地嚼着,可是玉米粒不断卡住喉咙,引起一阵阵咳嗽和恶心。
她精疲力尽地躺到玉米衣堆上,想法安顿下来,用玉米衣盖住自己的两侧和身上。她久久地翻动着玉米衣,重新铺摆了半天,把一抱玉米衣放到头下,又把一抱搂到身上,缩起两脚,把膝盖顶着下巴,侧身蜷伏着,这才安静下来。她没能马上入睡,久久地低泣着,若断若续地呼吸着,有一段很短的时间她处于迷迷糊糊的状态,这时,她才算是休息了。只是临近午夜的时候,疲惫不堪的温淑琴才进入令人得以解脱的梦乡……在这短短的几个小时内,在断断续续、忽而甜蜜、忽而悲苦的梦境中,几乎一生都在眼前闪过……
她梦见自己在春日温煦的天空中飞翔,飞翔在一片碧绿、阡陌纵横的田地上方。她在路边认出了自家的田地,她的父亲在田地里站着,但不象被匪徒枪杀时那样瘦削,那样满头淡黄色的硬发,而是很年轻、很漂亮。风儿轻拂着他的卷发,他挥着手,呼唤温淑琴到自己身边来;她对父亲微笑,但是不肯降落到地面,因为她感到愉快的是觉得自己毫无体重,身轻如燕地在大地上空翱翔,看到弯弯曲曲的蓝色小河,河岸的柳树,田间的草垛和小得象玩具的砖瓦房屋……
夜寒冻醒了温淑琴。她醒转来,凝视着星空,一时还不明白自己身在何处以及发生了什么事情,等到她所经历的可怕景象重返她的意识时,她明白了,现在既没有父亲,也没有母亲,更没有自己的丈夫毛荪生,有的只是焚烧成平地的村庄、屠杀和死亡。她倒在地上,把脸埋在冰冷的玉米衣中,无法抑制地痛苦得浑身发抖。
温淑琴并不知道,在她睡着的这段时间里,叛军的骑兵已在小河对岸突破了官军的薄弱防线,把官军士兵驱逐出战壕,在步兵和炮兵的簇拥下向东疾驶而去。炮声越来越遥远,越来越低沉,地雷的爆炸声和洋枪的射击声已经完全听不到了。只有离村北大约三十里的那条官道上有依稀可闻的枪声。
温淑琴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在这里,在这儿尚未收割的玉米地里,只有她一个人留在叛军占领的地方,战线已经越来越远地推向东去,根据叛军首领的命令,周围的村庄都已被烧得精光,野蛮屠杀之后幸存的居民已被驱往长沙。在这荒凉偏僻的一带,除了她温淑琴之外,已经没有一个活人了……
温淑琴哭得浑身颤抖着。她由于害怕黑暗,又重新钻到玉米衣堆中,等身体暖和一些之后便睡着了。
几只喜鹊的吱喳叫声把温淑琴惊醒了。她睁开眼睛,一动不动地望着这几只小鸟。有两只喜鹊摇摇晃晃地落在微微倒伏的玉米杆上,吱吱喳喳地谈论着什么。这种寂静以及三天不曾见过的活鸟,都使她感到惊讶。炮声在很远的地方隆隆响着。阳光照射着玉米穗。垅沟中的青草在挂满露珠,仿佛是用银子打出来的一样。温淑琴掀开玉米衣坐了起来。喜鹊马上飞走了。
饥渴使温淑琴浑身无力。她站起来,立即感到一阵十分难受的恶心和晕眩。
“怎么办?”温淑琴想道。
“到哪儿去呢?”她想起村里人曾经挨着玉米地种了马铃薯、甜菜和白菜,而且也都还没有收。
“我就到那边去,”温淑琴下了决心,“要不然,我非死不可。”
她向西边的田埂慢慢走去,象被人追捕似地向四处环顾,尽量不碰着玉米秆,以免干叶的唰唰声把自己暴露……
她蹒跚地走着,身体半裸,因为被血迹浸得变了颜色,并且被撕成碎布条一样的衣服只能勉强遮掩着身子。披散在两肩的黑色头发上横七竖八地挂着一些玉米衣和易断的艾嵩茎,两条光着的腿被划破了,上面满是擦伤。
她走上田埂,四下看看,由于担心碰到叛军,因而在马铃薯茎叶的行距间爬行。她头也不抬,就用一只手拽来一株马铃薯。满是伤痕的手指疼痛难忍,但她终于拔出两颗马铃薯来,用两个手掌搓了几下,去掉干土块,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淡而无味的马铃薯非但不能消除饥饿,反而引起胃中一阵刀割似的剧痛。
微风在干枯的马铃薯茎叶之间沙沙作响。已经很久连一声枪响都听不到了,但温淑琴依然合眼躺着。她心里想,末日来临了,她马上就会死去,因为她所经受的事情是任何人都受不住的,她孤零零地、没人需要地活着,还不如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