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代田形’号是被‘扶桑’号击沉的吗?”河原要一急切的问道。
“对。”林逸青点了点头,示意他们俩到地图桌边来。
林逸青指着摆在地图上的几条写着舰名的小船模型,对上村彦之丞和河原要一讲起这些天生的战斗来。
自政f军在大阪侧后方的松阪一带登陆后,完成护航任务的政f军海军舰队也展开了攻击行动,以配合陆军的进攻。
从6月10日到现在的6月12日,双方在大阪港进行了多次战斗。
6月10日7点左右,大阪港外风平‘浪’静,政f军军舰“清辉”还在左右徘徊。侦察拦截萨摩军的舰船,此前“清辉”曾在纪伊水道拦截过几艘商船,都被前来接应的萨摩军“金刚”号铁甲舰赶走。
中午时分,行动迟缓的政f军主力舰“扶桑”号和炮舰“天城”号终于出现在海平线上。11时,所有的政f军军舰会合为一队。井上良馨向“清辉”通报了命令后,即开始一面观察大阪港的水文、地形情况,一面听取“清辉”舰长关于连日来对萨摩军修建炮台进行监视的汇报,以一个西方式职业军人的眼光,选择将要采取的进攻方式。
大阪港的一些险要位置,自古就设有炮台,明治维新后日本政f建设近代化的海防设施,新修筑了十余座炮台,这些炮台装备有新式的火炮,建造得也很坚固,但大都毁于萨摩军进攻大阪的战斗中。在萨摩军攻占大阪后,林逸青经过仔细研究,新修筑了多处炮台,这些炮台都不是砖石修建,而是以土垒成,看上去较为简陋,但各炮口都额外加有装甲防护,装有顶蓬。并且以自由向各个方向‘射’击,因为这些炮台旁边就是从海边通向大阪城区的道路。此外林逸青还将原来被萨摩军摧毁的炮台加以修复,整体而言,重新布防的大阪港的炮台和火炮及守军的数量比原来要少,但守御的实力却大大的加强了。
在对整个港口形势有了大体上的了解之后,井上良馨立刻开始布署他的军舰。大阪港属于自由贸易港,虽然现在已经易手。但萨摩军并没有禁止本国和外国的商船进出,是以虽然双方‘交’火‘激’烈。但海上航道却一直保持畅通。看到这些政f军军舰来意不善,炮台守军一面加强戒备,观察着政f军在港湾口排兵布阵,一边派人飞报参谋本营。
政f军吨位最大的“扶桑”号铁甲舰吃水较深,难以‘逼’近大阪海岸,井上良馨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将“扶桑”布置在了大阪港4座炮台的火力‘交’汇点上,或者说布置在了一个以同时炮击大阪港4座炮台的位置。“扶桑”号铁甲舰排水量3997吨,明治十一年完工。舰长78.03米,宽14.94米,吃水6.57米,装备2台卧式二汽缸复合双动式蒸汽机,双轴推进,功率3900马力,测试最大航速煤舱容量500吨。井上良馨之所以敢于冒险把这艘军舰放在4座中国炮台的炮口下,主要因为“扶桑”是1艘正宗的铁甲舰,水线带包裹着厚达102毫米至229毫米的装甲。同时,“扶桑”号的炮火凶猛,装备有6‘门’240毫米主炮和6‘门’75毫米克虏伯后膛炮,此外还有6‘门’75毫米舢舨炮以随机布置在甲板上。另外还有诺典费尔德25毫米4管机关炮。“扶桑”号的240毫米火炮对付大阪港的炮台,几乎是无敌的。井上良馨根据得到的情报,认为大阪港主炮台最大的火炮只有170毫米,于是按照政f军海军以往的测试情况,决定军舰停泊在209毫米装甲能够抵御住170毫米炮弹的地方,即距离炮台1000米左右。作为配角的“天城”和“清辉”等炮舰,船小水浅。被命令直接抵近大阪主炮台所在的岸边作战。
命令下达后,旗舰“扶桑”号首先开动,在大阪主炮台外900米的位置停泊。以右舷朝向大阪主炮台和旁边林逸青修复的政f军炮台,左舷以及舰尾火力控制林逸青修建在港口右岸的2座炮台。吃水较浅、没有装甲防护的“清辉”一直深入到几乎到了大阪岸边的地方,在大阪主炮台侧翼的老炮台前120米处停泊,以避开主炮台的火力‘射’界,用右舷对准老炮台。防护能力更弱的“清辉”停靠位置更加深入,这艘排水量897吨,长度宽9.1米,吃水3.9米,只装备一台蒸汽机,单轴推进,功率443马力,航速9.6节的小炮舰,负责以其装备的6‘门’75毫米炮兼顾港湾两侧的炮台,担当从浅水起策应的工作。
一切布署完毕后,井上良馨按照政f军人打仗的传统,派出一名军官乘舢板登岸,用弓箭绑着文书‘射’向炮台,向萨摩军递‘交’了一份最后通牒,要求萨摩军‘交’出炮台。对这份书信,萨摩守将根本置之不理,下令将士提高戒备,同时急报在大阪附近布置防务的林逸青。
6月11日清早,看到萨摩方面没有任何回应,井上良馨下令在“扶桑”号的横桁桁端挂出信号,命令各舰做好战斗准备。8时整,随着“扶桑”号的主炮鸣响,“清辉”、“天城”不甘落后,接连开火‘射’击。前一天得到政f军的最后通牒后,萨摩军炮兵就已经加强防备,严阵以待的大阪炮台闻声立刻还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