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心中有一个夺嫡的长远规划,李世民当年虽然因条件不成熟,一时无法在洛阳另立王朝,但从洛阳返回长安后,首先考虑的还是夺嫡方针的长期规划,趁李渊对他的恩宠还很浓厚时,打着“为国广纳人才”的幌子,上表要求建立“文学馆”,把天下精英吸纳到自己门下,并很快达到预期目的,使本已人才济济的天策府更加锦上添花,名重一时,其中尤以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玄龄等十八学士盛称于世。
对于那一人才工程,李世民无疑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了使文学馆高效运转,他让十八学士每日分三班轮值,待遇非常优厚。他本人也常常亲临文学馆,与各位学士“商讨文章典籍”。为了更加广泛地传播文学馆声望,吸引更多超群出众的人才投奔,他还仿效当年燕昭王筑黄金台求贤的办法,命库值阎立本分别为十八学士图像,绪亮作赞,辟出专室悬挂,号称“十八学士馆”。此举一出,朝野轰动,各地贤人能士无不以有朝一日能成为天策府文学馆学士为荣,争相来投,俨然成了长安城的又一个小朝廷。
李世民那么肆无忌惮,或明或暗在私下搞小动作,为谋夺储位把准备工作做得那么长远,那么充分,明眼人自然一眼可以看穿。作为主要对手,他的同胞大哥、太子李建成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针对亲弟弟的所作所为,他那些年都做了些什么?
作为最后的失败者,史书和各种文学作品对李建成的评价都很差,例如企图用毒酒毒害李世民,为了达到最终战胜对方的目的,还私下在府上组建了一支二千八百人的“长林军”;趁李渊带领李世民、李元吉赴仁智宫避暑的机会,派郎将尔朱焕、校尉桥公山密约庆州刺史杨文干起兵,与李元吉里应外合,以期谋杀李世民;打猎时故意把一匹劣马送给李世民,试图借此谋害他的性命;为了拉拢李世民手下勇将尉迟恭,不惜用一大车金银厚礼送上门去……总之,李建成那个人很坏。李世民最后发动玄武门兵变,杀害他的哥哥和弟弟,完全是出于自卫,不得已而为之。
事实果真如此吗?其中是否有史官迫于当政者的权势,有篡改或夸大事实的嫌疑在内?笔者认为是有的,因为史书也曾忍耐不住借当朝国舅、即李家兄弟的亲舅舅窦轨之口,小小地透露了一点讯息,即“太子生性仁厚,秦王工于心计!”够了,有那么一句,已足以说明问题!并且,史书还记载李世民登基后,曾以闲谈为名,绕着弯子到史官朱子奢那儿索阅当朝史事记载,阅后,因不满朱子奢把《武德纪事》、《今上起居》中许多事件的来龙去脉描述得“过于简略”,“建议”朱子奢重新修撰,把一些“该写”的东西写到位。偏偏朱子奢一副死脑筋,拒不从命。李世民只得堂而皇之,以升迁为名,夺下他手中那支笔,让他别就高位,另委心腹褚遂良、许敬宗主持,按他的旨意添枝加叶重修史事(褚遂良此前名不见经传,后来却一跃而为李世民临终托孤重臣,许敬宗虽为秦王府“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但起先地位并不高,后来也一路平步青云,在高宗朝获得中书令高位,进而成为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一宠臣,大概也同他能顺从李世民之意改修史事有关吧)。
由此可见,褚、许等人重新“创作”出来的历史是怎么回事就可想而知了,从而也给我们为探讨那段历史提供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例如毒酒事件,如果认真加以分析,其真实性就很值得怀疑。李建成如果心肠真有那么毒辣,有心要害死李世民,他为什么不一步到位,在酒里把毒药下足?退一万步说,即使毒药没下足,李世民当时孤身一人进了李建成地盘,而且已经喝下毒酒“吐血数升”(“吐血数升”一语也很值得质疑,一个人身上到底有多少血,“吐血数升”以后还能安然无事地活下来?),李建成为什么不来个一不做二不休,当场补他一刀,反而眼睁睁地看着李神通把他扶回秦王府去,让他今后再有反扑机会?因此,笔者认为,那事儿要么纯属子虚乌有,是李世民登基后授意褚遂良“创作”的,要么是他当场使诈,自己咬破舌尖吐的血,意在让李神通那位从(堂)叔当场做个见证,为他“伸张正义”,李建成是如何不择手段歹毒地谋害他,从而使李渊震怒,把天平倒向他这边。
&nns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