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小话三国:小人物的腾挪与算计> 第三节 陆逊的聪明与不聪明(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节 陆逊的聪明与不聪明(上...(1 / 1)

吴郡四大家族,排在第二位的是以陆逊为代表的陆家。du00.com

陆逊在东吴的地位很是尴尬。他出道不算早,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吕蒙筹划用武力夺取荆州时,他才以正式身份(偏将军右部督,属于代理职位)亮相。陆逊协助吕蒙完成夺荆州的伟业,尽管有决胜千里的功劳,充其量也只能算幕后英雄。直到一年后,刘备兴兵复仇,江东无人可用时,孙权才想到了他(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经他人提醒)。此时的陆逊已经39岁。《三国演义》里东吴大将周泰、韩当嫌弃陆逊的出身:“主上如何以一书生总兵?”,而“比及逊至,众皆不服”,同为效命于东吴的人,“老江湖”担忧的不是“陆逊是个书生”,而是“陆逊39岁了还是一个书生”。从另一方面说,陆逊之前的定位是文职,几乎没有考虑过有“投笔从戎”的那一天,协助吕蒙纯属“玩票”,也正是因为这一“玩”,使得陆逊看到了通过军功实现家族理想的希望。

夷陵之战一场大火,彻底击垮了蜀汉政权东向的信心,让三足鼎立的局面更为牢固,更重要的是陆逊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一举扭转了自东汉末年以来吴郡陆氏家族的衰败局面。

这的确是个励志的故事。陆逊从小就没了爹,跟着从祖(祖父的兄弟)东汉庐江太守陆康过活。照理说,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可由于陆康与屯聚在淮南的袁术有矛盾,两家大打出手,为了避祸,陆逊带着整个家族搬迁回老家吴郡,由于陆逊比陆康的儿子陆绩年长几岁,因此他成了“家族族长”,负责管理大小事务。

有意思的是,当时袁术派去攻打庐江的正是孙策。庐江城破后陆康病死。从某种意义上说,孙家和陆家是有世仇的。不过没过多久孙策脱离袁术自己出来单干,第一个征服的就是吴郡,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吴郡响当当的陆家,已经默认了孙氏家族的统治地位,待到孙权接替孙策治理江东时,陆逊也就欣然接受了孙权幕府的委派,从东、西曹令史这样的属吏做起,直到后来担任海昌屯田都尉,掌管一县之事。

在海昌任上,陆逊显示出了自己在为政方面的天赋。海昌这个地方土地贫瘠且连连干旱,陆逊筹划了一套治理方案:开仓救济贫民;鼓励“二次创业”:种田养蚕,百姓从中谋得福利,私底下都称呼他为“神君”。这大概也是陆逊将自己未来发展方向定位在“文职”的原因。

从孙策夺取江东到孙权接管江东这个过程中,吴县、会稽、丹杨等地的土著一直不太服气,但苦于没有对抗的力量,干脆躲到了山林里。身在海昌的陆逊向孙权建议招募这些人,一则可以补充兵员、二则也是为了地区稳定。显然,这是“统一战线”的又一经典案例,通过陆逊的斡旋,会稽的潘临、鄱阳的尤突先后归顺孙权。

这时,孙权注意到陆逊其实“有两下子”,开始重视起他,还将兄长孙策的女儿、自己的侄女许配于他。人一亲,有些话就方便直接说了。当时江东在内政外交上,有周瑜、张昭、张纮、鲁肃等重量级人物,但这几位都长于宏观题材,对于后方的细节问题并不太关注。孙权作为一国之主,自然要统筹全局,他很担心身背后的“土著刁民”乱起来。陆逊建议:“要称霸天下,没有大量的人力是不行的,而现在我们前后受困,前面面临曹操、袁绍这帮强敌,后面的“山贼”又怀有旧怨。总之一句话“攘外必先安内”!如何“攘”?自然不能又采用在海昌使过的“调解劝服”——恩威并用方是王道——正好丹杨土著费栈造反,陆逊请令“诉诸武力”。到达丹杨后,他故作疑兵,在敌营周围的山上驻扎小股军队,准备好旌旗,以鼓声为号。刚开始,费栈以为是突然袭击,很紧张,加强了防备;时间一久,费栈见陆逊“干打雷不下雨”,逐渐懈怠下来。某夜,陆逊指挥士卒又一次鼓声大作,费栈以为又在开玩笑,不做提防,陆逊大队人马突然推进,费栈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败兵四散。就这样,丹杨的“匪患”被一举平息。

就是这么一个偶然的机会,陆逊突然发现自己在带兵打仗方面也还是有些手段的。他决定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重新自定义为“复合型人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