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一定文化、地位的人基本上都是有字的,而且中国的这种姓名文化的独特传统一直延续到了民国的时代,直到进入了新中国,这种传统菜逐渐消亡。来自后世的风平当然是没有字的,这让来到清朝这个时代的他很不习惯,因为每次去拜访什么人的时候,别人都会问一下他的字是什么,可是他根本没有,怎么回答。
后世的时候,他那个死鬼师傅会的东西非常多,武功方面自然不必说了,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也都精通,就连星象占卜他也会,而且也不管风平愿不愿意,就把自己会的东西全都交给了风平,这让风平恨得牙痒痒的,在他十五岁之前他可以说每天都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然这也使得没有上过一天学的风平,即使是让他直接去大学教书,他也能够得心应手。不过在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可不是他那个死鬼师傅交的,因为他那个死鬼师傅根本就不会这些,在这些方面的成就全都是风平自学得到的,这让他感到十分的自豪。
国学深厚的风平自然是知道中国古人都是有名又有字的,虽然他也知道怎么取字,可是让他自己取一个,他还真有点犯难了。他想了好久都没有想好,早知道取个字这么难,他在京城的时候就让贾桢给他取个字了,因为以后他要是和贾桃华结婚了,贾桢就是他的长辈了,而且贾桢也是学识渊博,让他取个字那还不是手到擒来,可惜现在相隔千里,远水解不了近渴,他只好自己取了。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古代男子二十而冠,然后由尊长取字。女子年十五岁而及笄取字,表明可以嫁人了,所以在古代才有了“待字闺中”的说法,这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到取字嫁人的年龄。
字独立于名之外,但又与名保持密切的联系。根据古文字学,字有滋生之意,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古人的字是由名滋生而来。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的名与字之间,一般均有特殊的意义联系。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归纳了当时的人名与字之间的五种联系,全面而准确。
首先是同义互训,就是说名和字之间是意义相同,比如说孔子的学生樊须字子迟,须和迟都有等待的意思。其次是反义相对,就是名和字意义相反,如孔子的另一个学生端木赐字子贡,“赐”和“贡”意义恰恰相反。再次连类相推,楚臣仲归字子家,由归而家顺理成章。还有是据义指实,如齐公子固字子城,由坚固之意,引指高大实在的城墙。最后是辨物统类,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楚公子鲂字子鱼;鲤和鲂都是鱼类的一种。
当然在取字方面不仅如此,还有其他一些新的发展。主要的有,一是增美辞,在先秦时代的子、父一类尊用字之外,大量涵义丰美之辞,如公、卿、倩、彦、伟、孝等都成为取字的热门选择,如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字曼倩,大将军卫青字仲卿。二是采典籍,即采摘典籍中精彩的名言警句之义用作表字,意趣高雅,比如明末文人钱谦益字受之,出自《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三是表示仰慕,即表示对前辈先贤的仰慕之意,比如北宋文学家颜之推,倾慕春秋时期晋人介之推的节操,故与之同名,用用其姓氏为字。四是寄情怀,表达自己的志向,风平如原来那个时空的清末维新领袖康有为字广厦,意在表达自己要为黑暗**下的国人争得一个开明自由的生存“广厦”。五是析名文,就是对名的解释,如南宋诗人谢翱字皋羽。
风平想了好久,最终给自己想好了一个字——兴华,‘兴’与自己的名‘平’相对,而且自己自从知道了自己来到的这个世界所处的时代之后,就一直怀抱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愿望,‘兴华’正好寄托了自己的愿望。
想好了之后,风平的眼光之中射出一股坚毅,无论前路如何险阻他都一定要实现自家的愿望。王虎本来是打算叫风平的,所以他这时恰好看到了,他不知道自家大人为什么会有这种眼神,当然作为下属他知道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李辉这时对风平说道:“大人,到地方了,道台衙门到了。”
听到李辉说到地方了,风平回过了神,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他说道:“这就到啦,王虎你去派人过去,就说松江府知府求见。”
听到是松江府知府到了,那个守门的差役立刻进入衙门禀报,刚好这时蓝蔚雯也在道台衙门。他早就知道松江府的知府换人了,可是一直没见着人,而且听说这新任的知府很年轻,这让蓝蔚雯很不舒服。他虽然现在是护理苏松太道,可毕竟还不是真正的道台,他现在的实际品级只是正五品,比风平的从四品知府还要低一级。虽然心里面多少有些不忿,可他一边让人去请风平进来,一边带着人前去迎接。没办法,谁让风平在品级上来说,比他还要高的,而且既然这么年轻就做了知府,那肯定是朝中有人了,朝中有人好做官嘛,蓝蔚雯此时心里就是这样想的。
两个人见了面之后,自然是一番的寒暄,然后就一起进了道台衙门,蓝蔚雯将风平请到了后衙的客厅。蓝蔚雯惊讶于风平的年轻,想到这么个年轻人肯定没有什么本事,一定是靠着裙带关系才当上知府的,不过他虽然轻视但也不敢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