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能见她到吗?阿错有些怅然。
在之后的几天里,阿错就呆在了逍遥居中,时不时到庄六家的看看,他心存侥幸,想着那位疯女人也许会回来。他也不敢四处乱跑着打听,莲花寺村每天都有一些外地人来,说是瞻仰庄子故居,阿错恍然大悟,原来《庖丁解牛》的不少文章都是这位大贤写的,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后来阿错也回过味来,想起老道士让自己小心的话,心下猜测,莫非这老道士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底细?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没有去问。
疯女人既然把自己当做儿子,又为什么会突然走掉呢?难道是醒来找不到自己,所以又去寻找自己了?自己在这里担心,也许这疯女人又找到了另外的儿子也说不定。
阿错苦笑一声,觉着自己也是奇怪,怎么会为这位半路拾来的娘心神不定,本来还想尽快摆脱她,继续自己的逃亡之路,谁知几声儿子就把自己叫得不知东南西北了,看来自己内心还是有一些难以察觉的渴望。
心情烦乱,阿错从小桌上拿起了一本书看起来,一开始看不进去,渐渐地,书中一些从未见过从未想过的见解让阿错沉浸进去,颇有醍醐灌顶之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都说人的命天注定,尊卑贵贱都是上天安排好的。可这篇文章却说,对于天地圣人来说,天地万物都是一样,没有什么高下之分,到底是谁说得对呢?在阿错内心,自然还是偏向于后者。至于后面的政令什么的,则被他自动忽略了。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人能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吗?要真是这样,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阿错不由感慨不已。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阿错看到这里击节称赞,简直是太有道理了!这国家要是天平,百姓安乐,人人平等,怎么还会有这么多江湖人呢?要是父严母慈,天伦之乐融融,自己又怎么会这么孤独呢?至于书中表达的都是大道,而他一联系就变成了小道,甚至逻辑也不合,阿错就顾不得了那么多了。
这本并不厚的册子称《道德经》,据老道士说,这是道家的最高经典。他把这本书还有一本《庄子》等道家典籍交给阿错,除了嘱咐“好好看,不要老是一个没头没脑的傻小子”之外没有多说,只是让他看看,自己体会,有什么不懂的可以问老道士。
什么是道呢?在《道德经》中,最核心的就是道,最重要的就是道,阿错最不理解的也是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这篇关于道的描述,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这个东西就是道。让阿错觉得极其奇妙,但又抓不住、看不清。
关于这个问题,老道士思虑良久,才斟酌字句慎重言道:“道,是万物运行的规律,世上每一种东西都有自己的道,都按照道来存在、发展、死亡。”
“人的道是什么呢?”阿错虽然有些不懂,但还是继续问道。
老道士似乎回答起来十分艰难:“人是万物之灵,既可以了解万物之道,也有自己的道,一是生老病死的自然之道,一是皆为刍狗的存在之道,一是愉悦内心的进化之道,水利万物而不争是善人之道。”
讲到这里老道士喟然叹道:“道,太神奇了,很多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道。老道士我追求了半辈子,也没有真正弄清楚,不然老道士也得道成仙了。”老道士自惭一笑,有些迷茫有些神往,“我们要做的,就是追求永恒不灭的大道,这很难很难。不过,你能了解这些、思考这些,证明你已经大有进步了,离真正的道又近了一步。”
阿错听得有些头痛,问一个自己一直想问的问题:“道长,剑有道吗?”
“剑有道。又有大道与小道之分。”
“什么是大道?”
“大道,通俗的来说,你拿把剑是为了什么。每个人心中的答案是不一样的,大的剑道就是人道,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于老道士来说,大的剑道就是让更多的人存在,保持万物之灵的兴旺。”
阿错哑然失笑道:“道长,我看经典里面提到最多的是不争、不居、不为,您老人家这么想这么做,拿着一把剑四处比划,不是违背了根本吗?”他对老道士越来越佩服,不知不觉用上了素日少用的敬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