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终于忙完了,接下来应该可以正常更新了!
楚国,吴县。
秦王暴毙的消息传到吴县后,楚国君臣就意识到,合纵的事情恐怕要生出许多波折。就算秦国愿意合纵,一年之内,也不会大动刀兵。这意味着韩国将有一年的时间消化新占领的冀州、荆州之地,而这,是楚国所不能允许的。
联合赵、燕、齐三国准备用兵,在边境挑起摩擦,以分散韩国的注意力,成为了楚国君臣的一致选择。虽然秦国若是不参与,说服赵、燕、齐三国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楚国君臣还是愿意尝试一下。可惜,这个决定尚未下达下去,韩国出兵的消息就传到了吴县。
十万韩军渡过赣水,打得楚军节节败退;四万荆州水师从彭蠡湖出发,与楚国舟师在松阳一带对峙;二十万楚军在下蔡蠢蠢欲动,让寿春的楚军动弹不得;更有二十万楚军渡过淮水,包围了期思县。整个楚国,除了江东郡和会稽郡还称得上是风平浪静,其余地方,战火四起。
至少从目前的情报来看,韩国一下子动用了超过五十多万的兵力,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报复楚国拉拢各国,意欲合纵,而是有彻底灭绝楚国的野心。毕竟,整个楚国的老弱加起来不过可以凑出一支四十万大军,韩国动用的又都是精锐,五十多万的兵力,足以让楚国覆灭。
在得知韩军大举入侵的消息后,楚王的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害怕。韩国必然已经知道,合纵之事是自己挑起的,如果韩国想要警告自己,逼迫自己放弃合纵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完全可以先派遣使者来游说自己。即使直接动兵,二三十万也足以让自己认清形势。但韩国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直接暗中调集了五十多万大军!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在韩国心里。自己已经失去了谈判的资格,双方失去了貌合神离的伪装必要。又或者。韩国认为,不打痛自己,自己是会死不悔改的!
没有骨气地割地求和还是誓死抗争、寄希望于士卒效死打败韩军,成了摆在楚国君臣面前的一个艰难而迫切的选择。韩军来势汹汹,楚国的最外围防线已经失守,韩国根本没有给楚国留下多少犹豫的时间。是战是和,是生是死,全在于楚王的一念之间。
不过。就算是讲和,为了不让韩国狮子大开口,提出太过分的条件,楚国也不能败得太惨。江水以北是楚国目前人口最为密集的地方,繁华程度不下江东,万万不可丢失。寿春更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城邑,是陪都。因此,虽然没有确定是战是和,楚王还是在第一时间下令,让大将军景阳率领十万大军渡江驰援寿春。
景阳将江东郡的十万大军一带走。整个江东郡的可用兵马不过剩下五万,其中,称得上精锐的只有一万。其余四万皆是老弱。
在江北,楚国已经投入了超过二十五万大军。在黄山以西,则有八万大军在阻挡韩军的攻势。在会稽郡,只余下两万兵马震慑宵小。这就是楚国的四十万大军分布,前线的军队损失了多少,楚王不知道。但在楚王的估计下,损失不在四万人以下。也就是说,楚国只剩下三十六万大军!
韩国的大举入侵打乱了楚国的所有部署,整个楚国可以调动的兵马已经全部集中起来了。但楚国还是不大放心。所以,楚王又接连派出了四波使者。分赴秦、燕、赵、齐四国求援,不过。在是否向韩国求和这个问题上,楚国朝堂的分歧很大。
左徒黄歇坚决认为,无论秦、燕、赵、齐四国救不救援楚国,楚国都要尽早和韩国求援。韩国可以无声无息地调动五十多万大军来攻打楚国,足以说明韩国对楚国的忌惮。韩王称帝的时候,唯有楚国没有派遣大臣前去朝贺,楚国对韩国的不臣之心,昭然若揭。无论是为了经略北方的需要,还是为了震慑天下,韩国都有必要灭掉楚国,如果不能,至少也要重创楚国。楚国无形中就成为了秦、燕、赵、齐四国的肉盾,在没有解决楚国这个麻烦前,韩国是不会对付秦、燕、赵、齐四国的。
韩国国力太强,秦国民心不稳,又不能妄动刀兵。少了秦国制衡韩国,单凭楚、燕、赵、齐四国绝对无法与韩国抗衡,更何况,现在是楚国一个国家在孤军作战。燕、赵、齐三国甚至会观望,以求保存实力。
求和,让韩国对楚国放松警惕之心,楚国才有机会重整旗鼓,打韩国一个措手不及。死撑下去,楚国绝对讨不了好!为了取信于韩国,黄歇自请随太子一起入质洛阳。
令尹芈梁则认为韩国心意已决,主动求和只会削弱民心士气,让韩国小觑。如今之局势,唯有死战而已!对于秦、燕、赵、齐四国,威逼利诱,挑明他们若是不肯派兵相救,则楚国甘愿自削王号,归附韩国,助韩国统一天下。只要秦、燕、赵、齐四国救援及时,楚国还是可以渡过此次危机,只是损失多少而已!如果韩国准备不足,楚国甚至有希望收复徐州。
大臣们分为两派,争执不休,楚王也是不胜其烦,不知所措。第一次,楚王觉得,初头的椽子先烂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不是自己挑起合纵,如果自己安分守己,韩国未必会拿自己先立威。只是事已至此,后悔的没有用的。楚王只能寄希望于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