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些日子,他们可是非常清楚这些当官的花花肠子,要不是他们是皇帝派下来,还有他们武力值远远强于知府,或许他们早就被知府这些地头蛇算计了。算了,不管这知府以往怎样,只要这次办好了事,以往的过错皇帝可以酌情减轻或者不追究了。
等到到了城门口,暗卫私兵们都吓了一跳,城门口站着的人,非常的多,足有五六百人,站在一起,黑压压一片,而且各个衣衫褴褛,表情怯弱,不过在知府大人出现的那一刻,大家的眼睛都泛起了一丝光芒,那是希望之光。
这么一小会,又增加了不少的人,要知道下面的人来通报的时候,只说了大概有一百多人。
知府大人望着下面渴望的眼神,再瞟一眼身后扮着随从的暗卫私兵,吞了吞舌,顿时不得不豪情万丈起来了。
知府大人发表了一番感想,表达了对难民的同情,对灾难的痛心,以及绝对不会不管大家。
然后知府大人就让衙门里的衙役开始安排难民的吃饭住宿问题,首先是吃饭问题,看这些人好几天没吃饱饭了,在城里买了许多包子馒头,第一顿将就着吃一顿。
接下来就是住宿问题,要进城,必须得先接受大夫的诊脉,看看有没有传染病。
于是,城内所有医馆的大夫都被征用了,两刻钟的时间全部感到城门口,为难民们诊脉,有病治病,没病也得先用大夫开的祛热清毒的药汤。
苏州城一些空置的房屋,现在都被官府征用来暂时安置难民了。
至于城门的富商富绅们,有的高高挂起,事不关己。有的良心发作,保持了那么一份善心,跟着官府一起赈灾。
.........
这些种种都被暗卫们看在眼里,个个记上账本,看以后皇帝的意思。
江南一带许多的城市都跟苏州城一样,接待了许多难民,赈济了许多灾民。
如此种种都被皇帝的眼线看在眼里,所有的种种都被报给了皇帝知晓。
宣和帝接到全国各地的暗卫的折子,虽然现在干旱越发的严重,但是首次宣和帝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如此下去,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
此时已是四月下旬了,因着干旱的影响,天气炎热,暑气难挡,这又为赈灾添加了一份困难。
各地官员们愁的不得了,有想摞挑子不干的,看着扮着随从的暗卫,不得不打起精神来小心应对,不是让你事事亲力亲为,而是为了给下面一个榜样,有时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自然会让下面的人焕发神采和动力。
沿海一带则要好很多,虽然受了全国气候的影响,雨水不多,不过也不会干旱到连吃水都困难。
逃难到沿海一带的难民们,得到了很好的安置,官府不会白白养着你,他会交给大家自力更生,让大家齐心协力渡过难关。
其他地区好歹还能够维持着吃水的境况。
........
这让宣和帝更是欣慰,好歹还有一片区域没让人操心。
看着事态的发展,宣和帝做出了长远的估算,闭着眼想了一下,不由得松了一口气,这样的话,今年的灾难虽然是以往难以想象的大,不过却首次让宣和帝感到轻松应对的。毕竟太上皇在位的时候,发生的灾难根本来不及准备,只能看着人员伤亡惨重,然后事后赈灾更是损失惨重。
如此一想,宣和帝又不得不感谢那个什么忘琴大师,真是高人。看来以后还要找找这些世外高人,供起来也好,好歹有了灾难可以预先知道。
宣和帝的情绪直接影响着整个京城的气氛,这段时间后宫就连太后都不蹦跶了,太后还是有眼力的,孰轻孰重,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她老人家门清。妃嫔更是化成幽怨诗人,皇帝不进后宫,偶尔逛一下,也是到皇后以及几个高位嫔妃那坐坐吃顿饭,留宿,皇帝没那个心思,妃嫔们也不敢这个时候争宠,要宠还是要命?
官员们的气氛终于松了一些,全国的情形,京城现在家喻户晓,茶楼酒楼说书人天天关注这事,让底下百姓也多了一份紧张,就怕干旱轮到京城了。
这日茶楼里说书先生说道赈灾事宜,大大的赞赏了皇帝的作为,让底下的百姓们,不由的好奇,看来这个皇帝还是想着百姓的,是个好皇帝。
“说来,好在我们的皇上未卜先知,早做了许多准备,这会江南一带沿海一带赈济灾民才会这么及时,我们要感谢皇上,就算是我们京城也发生了干旱,我们也有信心跟着皇上一起渡过难关.....”说书先生激动了。
底下的百姓议论纷纷,不由得眉头都舒展了,至少不像以前那么愁眉苦脸了。
“只要皇上想着我们老百姓,没有放弃我们,灾难总会过去的。”有的人说话很有深意。
“咱们平头百姓,靠天吃饭,就怕这些大灾大难,那可是要人命的.....”
“这段时间人心惶惶,这算是一个好消息。”
“哎,也不知道这灾难什么时候过去?老天爷什么时候不再发怒了?”更是人忧心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