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英国远东舰队突如其来的进攻,帝国太平洋舰队的应对有些保守,未能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反击。在外人看来虽然有实施战术方面的原因,却也少不了避战的嫌疑存在。实际上却并非完全如此,高岭这么做也是有着自身的考虑,并非他纯心想如此。
根据帝国军事作战条例上有明文规定,凡在执行作战指挥部或指挥官下达的正常军事命令时,除非特殊情况(特殊情况是指在遇到天灾或其它不可抗拒性因素或上级临时更改作战计划时又或者作战计划明显具有不可操作性,方可向指挥官或指挥部陈述报告)执行人员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擅自更改或拒不执行上级的作战命令。违者以违抗军令罪施以重处,根据所带来的具体后果处罚,轻者军官降级,士兵强制退伍,重者枪决或无期。
暂且先不说违抗军令的严重后果,单单只是在目前的这种状况下,高岭就没有任何把握能够战胜英国远东舰队,更何论把英国远东舰队击溃或消灭。雾气的影响使得双方能见度的极度降低,想要交战必定要在视线范围之内,不然的话对方离开了位置都不知道,岂不是白白浪费弹药,也就失去了战斗的意义。
另外由于双方相距甚至都远远低于五百米的情况下,不仅炮弹的命中率将会大为提高(这点也就罢了,比装甲防护,帝国的任何一艘战舰都不会逊色对方),最重要的是鱼雷的命中率也将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提高,帝国的战舰虽为新式战舰,能够对较大口径的炮弹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和免疫力,却同样不能承受几枚鱼雷的进攻。
数量总共只有六艘的帝国太平洋舰队就算拿1:2的损失比率来和英国远东舰队换,也是不值得的,所以高岭只能优先指行预定的诱敌计划。
帝国太平洋舰队的队形调整持续了将近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英国的舰队前锋的炮击也进行了近三轮,只是英国舰队刚开始出现在视距内的时候数量比较小,能够对帝国太平洋舰队四艘战舰射击的只有最前面的大无畏号和伊鲁号两艘铁甲舰,后来再渐渐的增多。
短短时间的炮击给帝国舰队带来了相当大的损失,近距离的射击再次印证了英国海军的精准和强大,为数不多的305毫米主炮(每艘仅装备一门前主炮为此口径,到目前两艘战舰共射出约六发炮弹)居然有超过百分之五十的命中率,比起副炮所发射的炮弹数当然要少上好多,命中率也低一些,给帝国舰队所带来的损失却是同样相差甚远,只不过反过来罢了。
从转向开始到结束的时间里,帝国太平洋舰队里的四艘主力舰共承受了数十枚炮弹,小到75厘米的速射炮弹,大到305毫米的舰载重炮。
被低于200毫米口径的舰炮所击中,对帝国六艘战舰的强大防护并不会带来太大的危胁。
9点40分,英国远东舰队中的前队大无畏号和伊鲁号铁甲舰率先对前方的中华帝国舰队开火。
首轮可以说是例行的炮火定位,之后英国的两位舰长就把各自的目标放在了中华帝国的两艘战列舰上,不是他们知道高岭就在两艘战舰中的一艘上,可能就连高岭是谁他们都不清楚。
只所以把最先打南听目标定在它们身上,就是因为那万吨级的庞大舰身,不难让人感到眼前四艘战舰中,前面最靠后的两艘是对大英帝国海军舰队危胁最大的,因此他们把首个打击目标放在北京号和上海号战列舰上,也就不难理解了。
9点41分,刚开始转向的中华帝国太平洋舰队旗舰北京号战列舰被伊鲁号发射的两枚105毫米口径炮弹击中尾部甲板,被厚达280毫米的装甲给狠狠的弹了开去。
紧接着指挥塔就被伊鲁号发射的一枚305毫米大口径炮弹击中,即便指挥塔的装甲厚度比起尾部装甲要厚上一些,也无法把如此大口径的炮弹弹走,炮弹击中指挥塔后发生了强大的爆炸,令指挥塔附近都被深深的浓烟弥漫。
按照正常的情况来说,305毫米口径的炮弹是有相当的机率击穿厚度为288毫米的装甲的。并且这个所谓的相当代表的机率还不低,而这次却站在了概率低的那一面。不但没有击穿防护装甲,烟雾过后甚至就连爆炸在上面的痕迹都不是很深,大约只有不到三十毫米的深度,连整个装甲厚度的九分之一都不到。
出现这样的状况并非没有原因,一是英国海军所使用的炮弹还是装旧式火药的炮弹,威力较中华帝国所用的新式炮弹中的无烟火药要低上许多,另外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上次北京号战列舰的指挥塔就被日本联合舰队的炮弹所炸毁,元首江海甚至还为此受了伤。
后来回国后就被新城造船厂配合帝国军事研究院把整个北京号的指挥塔都换成了还未定型的新式装甲材料,在强度上远远高于原先的防护,在这时就起了作用。
虽然,这次的炮击并未给北京号带来多大的损失,却也把整个战舰上的人员都吓了一跳,真是太危险了。有话俗语叫做“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确实十分有道理,差不多的攻击放到北京号战列舰的同级舰上海号后就大不一样。
9点42分,英国军舰大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