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玄幻魔法>争霸太平洋> 第七十三章 战争应对(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三章 战争应对(二)(1 / 2)

江海对于宋婷这位大小姐也有相当的了解,知道此时并不是计较那些小事的好时机,且他也并不想弄得宋大小姐下不了台,不然以后他可能就有苦头吃了。

“你们大家可能还不知道,三天前也就是1894年8月1日,清政府和日本已经相互宣战了!”江海开门见山的把会议的主题讲了出来。

“这么快,距离上次元首参加的那场丰岛海战不到七天的时间,什么时候清政府的办事效率有这么高了?”对于清政府官员办事效率有相当了解的刘成发出了相当惊呀的疑问。

“确实有些奇怪,按正常的处理速度来看,从发生上次日本偷袭清政府的陆军运兵船和护航战舰,到清室做出决策没有个半个月以上的时间根本不会有处理结果出来,这次倒是打破了常理。”蒋赋也顺着刘成的话接着说了下去,看来对于清朝的反应这一点大家也是拥有相当的疑惑。

“其实,这根本就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往常的那些事情对清政府的统治地位并无什么危胁,不管是清政府的高层还是基层官员都不是十分重视,也就更加谈不上能有多么积极的反应。从事件发生再经过一级级官员的上报,等到达皇宫决策的时候时间就已经浪费了很多天,再加上处理完以后的返回时间,很多时候早已过了处理的最佳时期。这就给人一种办事效率低下的感觉,这一次则不同,做为一个还自认为天朝上国的满清统治者们可不会允许日本无故偷袭海陆军战舰和士兵的举动,必然要做出某些针对的反应才可以显出政府的存在,也可以保证清政府统治地位的稳固,不受外国势力的危胁。”

“另外,在日本偷袭清军运输舰队之前清政府就已经对驻朝陆军进行增援,并对中日这间的开战拥有相当的心理准备,只不过由于此时以光绪为首的帝党和以慈嬉为首的后党相互之间的争权夺利相当严重,对日的意见也是相当的不统一,帝党方面当然想对日采取果断的军事行动,那样不论胜败都不会对光绪皇帝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必竟做为最有权力的封疆大史、北海海军的负责人李鸿章确是太后方面的人,无论战胜战败遭受损失的都是他个人和后党而不是帝党。再加上日本人的嚣张态度,他们当然想对日采取强硬的态度。”

“只是确因为慈喜快要过五十大寿了,后党方面当然不想多劫外生枝了,就不同意帝党的开战意见,一直到了7月29日牙山战役爆发,日本陆军又在陆地上突然袭击了驻朝清军,这才逼得清政府不得不下达和日本开战的命令,不然整个国家的脸面都无处可放了。虽然清政府宣战的命令下达了,可作为北洋舰队的最高领导人的北洋大臣李鸿章还是一味的避战求和,只在外交上谋求英、俄、法、德、美等国的调停,殊不知列强之间的确存在着利益冲突,经常会有一些矛盾,但在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中国殖民地化程度,以攫取更大利益方面是一致的。这是列强的基本立场,对此务必保持清醒头脑。但清政府的主和派和李鸿章显然见不及此,对列强“主持公理”抱有过大的期望和幻想。实际上列强的公理只是一种伪善,他们真正信奉的是利益和强权。列强早已看清日本稳操胜券,必然会倒在日本一边。既便列强各国都说日本这样破坏和平是不对的。但没有一个国家采取任何实际行动帮助清政府。列强十分清楚,日本战胜清政府他们都可以分一杯羹。”说到这里江海就有些恨清政府那些统治者们的无知和做为最有实力的李鸿章却一味的避战,到最后给中国带来的损失又何止一点点。不说别的光在日本进攻旅顺后为报复旅顺军民抵抗就进行的大屠杀就有两万多平民丧生,这可是让每个现代人想到就痛恨万分的事情,能有机会阻止改变江海当然不会让这幕悲剧重演。还有后来清政府超过两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割让国土的举动都不是江海所能容忍的。

“总之,我同样对清政府对日战争的结局不抱什么幻想,那怕整体实力上来看清政府并不差与日本,甚至比日本还强一些。因此我们必须要做些什么,我们前面参加的丰岛海战虽说也消灭了日本人三艘军舰,但并不能在战争中起到什么大的作用。”在实际上,当时清政府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从经济上看,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清政府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清政府相当外,其它都低于清政府,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清政府一样并不强盛。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6.1万吨,与清政府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清政府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清政府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清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清政府还略占优势,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清政府还是在陆战和海战中皆是输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