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子勇”。
“江子勇,江天放……”陆舟在心中思忖着,抬眼疑惑的望向了江天放。
“江子勇是我哥哥。”江天放没有丝毫的隐瞒和犹疑,坦然说道:“我哥是解放军第三军工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旋转炉这个新发明,就是他近期的研究项目。从图纸设计到实验室试验,再到小规模的中试,他那边都已经完成了。据说,到目前为止,各项数据都不错,与国外的第二代立窑相比,节能效率提高了近40,生产效率提高了60;现在,他已经设计并制造出了一座日产500吨的旋转窑,你现在和他联系,正是时候。”
“500吨”陆舟和龙跃惊讶的喊道。
要知道,目前的水泥厂,已经投入的三条平窑生产线,日产量才200吨;现在,一条旋转窑的生产能力,就能够达到500吨的日产量,这怎能不让他们惊喜,不令他们惊讶,这可不是捡到个宝贝吗。
“500吨不算什么,因为只是经过了实验室的推理和验证,还没有经过大工业化的生产实验,所以,我哥这次只做了500规模的炉体。”江天放笑眯眯的说道。
众所周知,实验室的条件与工业生产的厂房条件相比,差距甚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科研成果,无法转变成为生产力的原因。特别是在我们国家,工业基础薄弱,生产条件简陋,生产工具匮乏,更加大了提高生产力的难度。
举个很简单的实例;我们都知道,螺丝、螺帽是配套的,不说那些大工厂,就是一些手工作坊,也能生产。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用的螺丝来说,螺丝与螺帽能套牢,能拧紧,基本就合格了。但是,对于很多大型生产设备来说,光拧紧,是不够的,还得让螺丝与螺帽之间的空隙,尽可能的小,尽可能的“严丝密缝”,因为,一丝丝的空隙,也许在螺丝内外的压力相差特别大的时候,导致气流的外溢,甚至因为高压,而产生爆炸。
但是,也许一枚在江子勇的军工研究所的实验室能做出的螺帽,却无法用在陆舟他们玉树乡的水泥厂,因为那个螺帽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而对于我们国内那些生产螺帽的企业来说,在国外已经采用精密机床、数控机床对螺帽进行加工的时候,我们还停留在靠车床手工在加工,这两者之间在精密度上的差距,稍具常识的人,都知道。
所以,没有经过生产检验的科研成果,因为,大多数情形是,试验采用的仪器,都极为精密,而车间里采用的机器,却是极为粗糙,这会直接导致试验可行的科研成果,无法实现批量生产,只能说是水中花,镜中月,美则美矣,却是可望不可及。
一个负责任的科研工作者,应当具备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与勇气。
江子勇在家里,是大哥,是长子,素来不爱多言,习惯于埋头苦干;他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弟弟,可不会像江子英那样,嘘寒问暖,送面煲汤;可江子勇的心里,一直在关注着弟弟的发展,默默的注视着江天放所走的每一步。
江子勇在解放军第三军工研究所,也一直是以实干而著称。八十年代大裁军以来,很多军工企业转为生产民用产品,研究所的科研方向,也开始向民用这一块倾斜,这让江子勇科研发挥的舞台,更为广阔。
江天放转业,江子勇没有任何特殊的想法;在他看来,部队也好,地方也好,自己的弟弟,一样能做得出色。
让江子勇不曾想到的是,转业回来后的弟弟,竟然会关心起他的科研工作起来,甚至,还向自己提出了很多奇妙的设想。这些想法,没人想到的时候,是一个谜,但一旦捅开那层迷雾,却又让人又水暗花明,茅塞顿开的喜悦很惊奇。
就像这个旋转炉,江天放只是稍微画了一个示意图给江子勇,就让江子勇感觉到是如获至宝;江子勇凭着科研人员特有的敏锐嗅觉,马上觉察到了其中的“奥秘”,只是经过反复的调整旋转炉长、宽、高的数值,经过实验室的几次焙烧实验,江子勇就成功的将可以用于生产的旋转炉,制造加工了出来。
不过,弟弟有特别的叮嘱,旋转炉的专利,虽然属于科研所,但江天放要求,第一个使用旋转炉的厂家,得优先他来确定,这个要求,江子勇自然不会反对。
看了看陆舟几人,江天放接着说道:“如果在你们这里能够顺利投产,工业生产的实际数据与实验数据相差不大,按我哥的估计,日产量到5000吨的旋转炉,从技术上来说,完全可以实现。”
“5000吨?”陆舟和龙跃,还有不懂这一行的蓝小燕,完全的石化了。
蓝小燕虽然不知道5000吨的日产量意味着什么,但她却清楚的知道,这至少意味着,望水乡现在规划的小水电站所需要的水泥,这样的炉子,两天就可以生产出来。
但陆舟却知道,不要说湖东省,就是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在所知道是,单个炉体日产水泥,最高的也不过1500吨;即使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日产3000吨的水泥焙烧炉,已经是极限了。
陆舟脑子里有些紊乱,理不清现在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