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坑道加固构筑的152mm~203mm炮台完全不同——山壁上挖洞开凿的炮塔往往射击死角很大,最多只能覆盖正面90°~120°的射界,如果要追求极限的防御效果时,有时甚至只有60°——这种设计一般只有在封锁重要海峡的炮台上才会用到,比如伊斯坦堡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封死俄国海军300年的著名炮台,就是深陷在掩映的峭壁之间,但是因为它所封锁的航道是任何一艘要通过海峡的战舰所必须经过的,所以能够在敌舰驶过海岬死角后近距离直射封锁。
射界的牺牲换来的是火力点本身的防御力,尤其是对顶部垂直攻击的防御力——这些半山挖出来的炮塔上方还有几十米乃至百米高的山体任何航空炸弹都不可能炸穿几十米厚度的山体。只有依靠直接攻击炮塔垂直正面的战列舰主炮抵近射击来摧毁。
可惜的是,280mm或者305mm乃至更重型的炮塔不会使用这样的设计,因为这种等级的巨炮造价昂贵、数量稀少、配套炮台工程巨大,当用于防守海岛这种360°范围内都有可能出现敌人战舰的场合时,只能把这些炮塔装置在靠近山顶的山脊部位。也许仍然可以通过挖掘洞穴稍微借用几米山岩的厚度加强防御,但是必须以炮塔的升降式机构能够撑起为限——这些巨炮开火时,必须从隐蔽的地下状态升起,旋转炮塔以追踪敌舰获得射界。这也就注定了它们的顶盖最多只有几米的厚度罢了。
诚然,在德国人的“对城宝具”出现之前,没有人觉得几米厚的防御会不够用,连马奇诺防线都不是被正面攻破的,可见德国人没有什么攻城拔寨的利器,至少英国人是这么认为的。除非德国人有胆再玩一把在比利时艾本奥马尔要塞上玩过的伞兵直降要塞顶部的近距离作战,那么已经学会了如何应对的英军一定会让德国人为他们没有新意的重复招式后悔的。
“开火!全速开火!争取在德国人的轰炸机攻击之前击中他们一两艘战列舰。”出于对自己要塞的自信,英国炮兵们在开火后就舍生忘死地玩起了装弹比赛,一发发重达400公斤的炮弹被提前用卷扬机提升到炮塔内,争取加快哪怕那么几秒钟的再装填时间,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尽可能多的炮弹砸到敌人的战列舰头上。刚才他们在隐忍待发的过程中亲眼目睹超过10处战友的炮塔被战列舰直射炸毁,胸中早就怒火满溢。
“再快一点!虽然我们的要塞不怕那些挠痒痒的航空炸弹,但是炮台旋转机构如果受到重击的震动很有可能会卡死,这帮懦夫跑得这么快如果真的失去转向力的话我们就抓不住那些懦夫了。”英军炮台指挥官以一种无视敌人的勇气鼓舞着炮兵,眼中只看到了敌人的战列舰,“好家伙!击中了!我们把击中了排头那艘战列舰!该死,可恶的烟雾弹,让我们没法确认战果。”
4000码的距离实在是太近了,谁都不能指望用直击弹炮击敌舰的英军炮兵突然水平次到了连预估象限内的敌人都打不中,如果不是烟雾弹的影响,哪怕是这数分钟内意大利人就会受到重创。
不过这也是英军炮兵最后一次发市了,fw-ta400已经飞临这些不知死的英军炮兵头顶,每一座炮台上方,都有12枚超重型航空炸弹在蔡司新式水平轰炸瞄准器的指引下,从机腹两侧的坚固挂架上落下,往下方5000码的炮台落去。
一半的飞机搭载的是2枚重达15000磅的新式重磅航弹“弗里茨x1-獠牙”——虽然命名为“弗里茨x”,可是从性能上来说它与历史上的“弗里茨x”相比除了同为电视制导的滑翔炸弹外就没什么共同点了,重达15000磅的弹体长达7.5米,不含尾翼弹径880mm,内装4300磅黑索金和铝热剂混合装药,弹头部分为厚达20英寸的钨钢尖锥穿甲弹头。弹体拥有6片缺省位置固定在14°倾角的螺旋尾翼以制御弹体下落姿态,6个与尾翼搭配的螺旋斜角火箭发动机喷口,让炸弹解决了一半水平轰炸航弹刚刚脱离机体时速度不足百米的尴尬,让炸弹获得稳定的初速和初始方向、初始螺旋角速度。在弹丸投放后15秒,当炸弹的滑翔速度超过每秒600米后,固定尾翼的保险装置会打开,让操作电视制导系统的投弹手可以微调炸弹的落点。
另一种重磅炸弹被命名为“弗里茨x2-掩体粉碎机”,重量比第一种更重,达到了22700磅,装药则是6600磅高压液态环氧乙烷,与第一种炸弹相比,虽然它挂着“掩体粉碎机”的名头,可惜事实上因为作为一种燃料空气炸弹(云爆弹),在这个时代二次起爆的燃料散布控制还比较难以精确调试,而穿甲弹头过于厚重、弹体钢甲过厚对于起爆时需要大量环境散布氧气供氧的环氧乙烷燃料来说阻碍明显,弹体钢甲过薄虽然有利于一次起爆的燃料散布,却让弹头穿甲力不足。在技术情报局的原始模拟预估中认为,“獠牙”更适合对付拥有厚重山体岩壁的穿甲爆破,而“掩体粉碎机”则适用于城市作战环境下的拥有诸多结构空隙的人造工事岩体,因此这两种都还处于试验阶段的重磅武器的最终改良定型只能是利用马耳他的机会拿英国佬的炮台做实验了。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