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已经亮了,不过由于没有一个舰队指挥官会把航母编入一线战舰的队列中,所以从准备起飞机群到发动攻击,还会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此刻,当萨莫维尔上将看到自己的对面出现的是8艘德国人的战列舰、战巡舰和茫茫多的轻重巡洋舰的时候,他的心中有一种把海军情报局的人掐死的冲动。
这尼玛就是你们情报中说的德国人只能动用的2条战列3条战巡吗!谁能告诉我多出来的那批茫茫多的战舰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但是走到这一步了,就是想要跑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现在就算把自己那两条才刚刚慢吞吞赶到希茨海尔斯的“纳尔逊级”直接瞬移穿越到眼前,也不一定能顶得住占据优势兵力的德国舰队了。
何况从希茨海尔斯赶到现在的主战场就算对向行驶没有4~6个小时都是不可能的,“纳尔逊号”还在昨夜的德国潜艇偷袭中中雷导致航速下降,等他们到了黄花菜都凉了。
“胡德号”已经沉没,“纳尔逊级”赶不到战场,现在的兵力对比是7:8,己方唯一的优势在于重装甲的战列舰数量比敌方多1条,而对方虽然战舰总数较多,可是有4条都是战列对战中相对脆皮的战巡舰。
…………
“快,立刻使用光学测距仪校准敌舰距离!”
“敌舰‘乔治五世号’,方向310,距离28000码;‘伊丽莎白女王级’三艘,舰名不明,方向315、317、330,距离29000码、31500码、32000码;‘声望号’,方向350,距离26000码。”
一阵阵忙碌的测距数据被观测手通过光学测距仪器测出,然后通过舰内的电话线路报出,在舰炮指挥室内准确的记录整理下来,由专门的火控指挥军官输入到第一代火控计算机的数据磁带内,与火控雷达之间得到的读数进行比照校准,修正误差。
3万码外的英国舰队,英军海军官兵们做着差不多的操作,唯一的区别是他们没有火控计算机和火控雷达,在把观测数据报给火控指挥官纸笔记录后直接通过手工运算得出主炮调整意见。
萨莫维尔上将打的是且战且走的主意,所以他把自己的战列舰队沿着西北-东南方向按照与正北25°的夹角把战舰摆开成两列交错的纵列,皮糙肉厚的新锐主力“乔治五世”号位于最东南端,然后是“伊丽莎白级”各舰,最北面的是复仇级和“声望号”、,至于失速严重的“反击号”,则直接往北逃窜游斗,能够跟上舰队就不错了,没有编入战列之中;
德国人为了保持持续追击的火力,在英军纵列西南方向3万码外按照正北15°夹角的角度跟进,航速较快的“沙恩霍斯特级”4舰在前,与英国人的“声望号”和复仇级对峙,“俾斯麦级”4舰在后,与乔治五世级与伊丽莎白女王级对峙。
在这种阵列下,双方都可以充分发挥各舰主炮火力,而德国人则可以依靠航速与夹角的优势渐渐逼近英国人,以英国舰队平均25~27节的航速,德国人每小时可以把距离拉近1万码左右。
6点14分,英国人首先开火了,一分半钟后,德国人也打出了本场海战的第一轮炮弹。从时间上看,英国人反应速度更快,可是几分钟内,差距就被表现得非常明显。
英国人的舰炮也是可以打到每分钟两发的射速的,可是他们根本没有这么干,他们选择的射速几乎是1分半钟一发,比理论射速慢了3倍以上——因为在3万码左右的距离上,炮弹飞过这么远的距离就需要将近1分钟的时间,他们需要先进行校射,所以一定要等前一轮炮弹落点观察之后并进行相应的计算、调整,才能进行下一轮的射击。
而反观德国人则完全像是根本不看自己的着弹点一样,只有最开始的5分钟进行了慢速的校准射击,后面很快就进入了效率射。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让德军前锋各舰在进行完短短3~6校准射击之后就都进入了跨射呢,在2.5万~3万码的距离上,这个校准效率已经是非常惊人的。
6时22分,开战后仅仅8分钟,“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成了这场海战的第一个受害者,俾斯麦级3号舰“毛奇号”的1发16.5寸的炮弹击中了“威尔士亲王号”的前甲板,由于这里不是战舰的要害部位,所以不是主装甲带的覆盖区域,威力巨大的炮弹在击穿了七层甲板后才爆炸,炸毁了二十几个水兵舱室和损管舱室,把舰首削掉了一大块,还造成了舰首船底发生数处龟裂渗水,航速下降。a炮塔的旋转传动机构也在剧烈爆炸的作用下破损,“威尔士亲王号”那本来就只能做到2°/秒龟速转动的4联装14英寸炮塔此刻转动起来更是举步维艰。由于“威尔士亲王号”特殊的火力结构,使用的是2座四联装1座双联装14寸炮塔的结构,如果放弃一座四联装炮塔的话,就相当于损失了40%的火力,这自然是不能接受的,同时为了保持齐射,萨莫维尔上将只能选择让全舰放慢射击速度,给a炮塔留出足够的转动时间,全舰齐射周期从80秒进一步下降到了100秒,只有德国人效率射击的五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