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也是属于海拉尔地区的。所以如果苏军愿意的话,确实可以从哈巴罗夫斯克的伯力方向前后夹击。但是目前最大的困难是——那片区域缺乏道路,难以运输大量的辎重,这对于严重依赖后勤消耗,靠重炮火力覆盖敌军的苏联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将军,哈巴罗夫斯克方向的部队弹药储备本来就不是按照一线战备部队准备的,而且……目前我们通过乌兰巴托铁路运输了3万吨的弹药、2万吨的燃油和粮食,如果从北线要求援军的话……恐怕后勤会非常迟缓。”
“你尽管去申请,上面一定会批的,这次日本人干下了那么大的事情,我是和斯大林同志一样被格鲁乌的内奸坑害了才会打成这样!上面的人,一定会批的!只要我需要援军。”
朱可夫猜得没错,这一战,是在为斯大林同志报仇,谁敢不尽力。
电报一封封地发出去了,只剩下朱可夫手下那些可怜的士兵还在堑壕中苦挨。阵地渐渐收缩的苏军和日军似乎重新回到了上一次大战时的战争形态。
战线的拉锯持续了一周,到了10月15日的时候,沃罗诺夫中将的第一集团军终于从哈拉哈河北岸的诺门坎正面突破了日军前突佯攻的第23师团的阵线——在这一过程中,沃罗诺夫完全是以不要钱的姿态集中了超过600门重炮昼夜不停狂轰猛炸,步步推进,把日军佯攻部队的阵地凿了个对穿。和朱可夫亲自率领的部队会合了。经过近半个月的折腾,朱可夫麾下的1个坦克旅和一个轻装甲师几乎全军覆没,两个摩步师也减员大半,共计阵亡23000余人,伤残、被俘、投降达到了65000,日军的伤亡其实不在苏军之下——在最后苏军发起猛攻的时候,顶在外围的第23师团为了给主力围歼朱可夫的人马,一直死死顶住不肯后撤,有三个联队的日军在防御作战中被苏军成建制地消灭,却仍然没有撑到朱可夫所部被歼灭。
当沃罗诺夫看到朱可夫的时候,非常惊讶于朱可夫在部队伤亡被俘超过50%的情况下居然还没有全线崩溃,不由对朱可夫的“坚毅”肃然起敬,尤其是在得知朱可夫为了维持战线,把自己麾下的全部各级委员抽掉出来组成督战队、并集中给他们派发了全军所有的冲锋枪之后,更是对朱可夫的果敢推崇备至。
朱可夫是靠着用督战队枪杀了超过4000人的怯战士兵才稳住的战局。
随着两个集团军的成功合流,朱可夫和沃罗诺夫展开了一线平推的大纵深攻势,从三个方向向之前久攻不克的贝尔苏木高地突进过去——没有重点,没有次要方向,六个坦克旅被均匀排开,每个旅的坦克后面跟随两个步兵师或者摩步、机步师,在重炮火力掩护下缓慢而坚定的推进。
这种消耗战明显改变了之前被暗算所带来的劣势,也确实是此时此刻以苏军的装备和素质、士气所能采取的最好的做法了。因为日军从海拉尔到诺门坎没有铁路,也缺乏载重卡车,毕竟日军的后勤机械化程度比德军都要低,是典型的贫油国式的补给形态,而苏军有铁路可以用,还有超过3000辆的载重卡车。
沃罗诺夫中将在突破日军23师团的时候就打出去了超过1万吨的炮弹,在和朱可夫合流后,苏军的重火力优势就发挥得更明显了。如果不是日军占有着局部的空中支援优势的话,说不定不用10天时间驻守贝尔苏木高地及周边的日军4个师团就会被全部突破。
日军的前沿部队在一般作战任务的时候,往往只会携带0.5个基数的炮弹,这次的诺门坎之战,日军已经算是经过精心准备了,一线部队的炮兵都懈怠了1.5~2个基数的弹药,而且在使用上也不是如日军一贯的那么“节约”,到了10月29日,后勤补给跟不上的日本人只好向海拉尔方向溃退。
不过就在此时,苏军的北线部队终于开始南下——伯力的第4集团军在切列维琴科中将的指挥下不顾道路艰难,补给不力,从伯力强行南下,在一个约60公里宽度的正面上展开,向南线的海拉尔挺近。
日本人对此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在他们看来,苏军是只敢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和乌兰巴托铁路前进的怂包,没有大量的炮弹补给根本就不会打仗。而事实上冒进的苏联人也确实没有起到什么很好的作战效果。由于北线的第4集团军——或者说包括哈巴罗夫斯克和沿海边疆区的部队都不是一开始预定主攻方向上的主力部队,因此大多没有配属坦克。在从北面向海拉尔进攻的过程中,苏军往往要付出5倍的伤亡才能前进一步。
可惜的是,苏联人打仗从来都看“战略目标能否实现”,而不是简单的算账。在朱可夫和沃罗诺夫看来,所谓的“阵亡三万”、“伤残五万”只不过是一个统计数据。第4集团军的介入,至少很好的牵制住了日军的退路。
到了11月中旬,日军残余的6个师团被挤压到了一块海拉尔周边的狭长地带上,南北西三面都是茫茫多的苏联人。一度认为自己可以无所顾忌地往北面无险可守的茫茫草原撤退的日军,被补给不畅、不计伤亡的苏军第4集团军挡住了背脊,虽然每次一刀捅过去都能从苏军身上放出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