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五六十海里。
10点20,“希佩尔海军上将号”舰桥。冯.加格恩上校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海图,并且在图上标注着一个个的坐标。
“司令,东北东50000~55000码,方向65,敌舰六艘——大型战舰2艘,小型战舰4艘。”雷达官的汇报声打断了他的作图。
“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和“施佩伯爵号”是海军第一批试装了佩内明德秘密基地研发的舰用对海搜索雷达的舰船,只不过因为是1935年底的实验型号,目前性能还非常差,只能停留在分米波的档次上,最大对海搜索距离也就三四十海里,而且只有方向角探测比较准确,测距则完全不在行——在30海里的位置上,测距误差可以达到几海里之遥,所以完全不能用于火控全文阅读。这也是为什么雷达官报距离的时候用了一个大范围的约数,这个范围的上下限之间足足有5000码的误差。所以,这也是佩内明德研发基地为了获取更多实战测试数据、经验才试装的半成品,以便为下阶段的研发改良获取更多改进方向。
“敌舰?怎么可以肯定是敌舰的,全舰队转向方向75,本舰航速保持在25节,5分钟后改为20节,10分钟后改为15节,然后继续恢复全速。雷达保持搜索。”冯.加格恩一下子来了精神,猛然抬起头来,下达了一道看似复杂的命令。
敌舰航行地很稳定,经过二十多分钟的反复侧向,期间帝国舰队分别把航速进行了3次调节,通过已知的我方航速和相对角度的变化规律,也就可以使用三角函数法推算出了敌舰的航速和航向——虽然早期雷达在测距上不在行,但是只要运用雷达的人数学手段够强,仍然能够像那些无线电侧向运动的选手们那样通过相对位置和速度的变化间接求出比较精确的相对距离,这一招是佩内明德的工程师在安装雷达的时候特别对舰队技术军官进行过专门培训的——当然,前提是对方完全没有发现你,能够给你留上十几二十分钟慢慢航行慢慢测。
“司令,根据反复测算,目前双方距离23000~23800码,方向55,对方航速14节。”
“很好,转向方向20,继续保持全速。”
终于,又过了10分钟,在双方的距离接近到11000码的时候,对面的船似乎有反应了,他们突然发来了一阵闪烁不定的灯光信号。
“舰长,发现敌舰发出灯光信号。”
“确认是向我们发送的么?”冯.加格恩赶紧追问了一句,随后才想起这不能问瞭望哨和信号兵,而应该问雷达官,“雷达官,雷达上附近是否有其他船只经过。”
“没有,司令,附近三十海里内只有我们的4艘船和敌人的6艘船。他们不可能是发给别人的。”
冯.加格恩心念电转,几十秒钟的时间里很多念头从他的脑中飞速地闪过、过滤、筛选。
“司令,对方似乎重复了一遍信号,目前距离9800码。”
“又重复了?”冯.加格恩灵光一闪,马上跳起来命令道,“信号兵,无论对方发什么,赶快全文记下来,一定要记对、记全,快!”
在冯.加格恩上校的命令下,信号兵自去记录对方第二遍发布的灯光通讯信号不提。虽然不知道对方想要说什么,但是显然,在这个暗夜中,应该还有一支舰队要和他们接头才是。
“司令,我有一个想法,可以用来初步判断对方的身份。”瞭望官提出了一个自己的建议
“说!”
“你看,对方的战舰居然同时使用了前后舰桥桅上的灯光信号来和我们通信。”
“那就怎么样。”
“我们之前通过相对航速和相对角度,推算出了敌我双方的距离,现在在距离已知的情况下,使用光学测距仪很容易就可以测量出对方船只的前后桅距离,也就可以推算出……”
“太棒了!赶快去!”
“是”
这次的结果很快,不到两分钟瞭望官就有了结果——根据战舰上的卡尔蔡司测距仪显示,敌主舰前后桅间距47米,与资料中的“西班牙级”战列舰一样。
“看来真的是西班牙海军的‘贾米一世号’送上门来了。本来还打算明天早上再送它见上帝去的呢。”种种迹象都表明对方就是西班牙海军,虽然夜间识别困难,但是时间地点环境都是那么契合,冯.加格恩热血沸腾准备赌这一把。
“使用八木天线微波电台以最小发射功率通知‘施佩伯爵号’,转向方向25,全炮门瞄准敌主舰,石墨弹一发,随后装填穿甲弹。‘柯尼斯堡号’和‘切什青号’(一艘刚刚下水的m计划级轻巡洋舰,历史上不存在,以后出现z计划中新造的战舰,部分不重要的就不特别说明了,下同)自由射击。”
随着冯.加格恩的命令,8枚保存精细的特殊炮弹被从一间特别的弹药舱内提升出来——这种炮弹每艘战舰上存放数量一般不会超过30枚,而且目前只在重巡洋舰以上级别的军舰上配发。
后世美军的石墨炸弹可以说是电力杀手,用现代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