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伪冒诗人既然说了“奔腾入海不复还”,自然要把下游的河道捋直,整理好,以免和他们的诗句不相吻合。↖,..
当诗人,他们缺乏了一些基本素质;实干家还是马马虎虎算得上的。
于是,二人掉过头来,对付东面的大河下游。
云豹原地保持不动,上下都可以照顾得到。
麦轲也没有做什么动作,连虚应故事都免了,顾继之的计划都包括了,既然已经给了灵犀一动,麦轲就可以当甩手掌柜了。
除非他有改变,需要重新提出要求给灵犀一动。
下游的河道所经过的地方,地势平坦,比上游和中游的自然条件显然好了很多。
但是,有两个特殊情况,必须予以考虑和解决。
第一个情况就是这条直行河道,难免要遇到村庄等有人居住的地方,甚至是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那样的话,这些人就必须给大河让道。
麦轲是这样想的,大河是自然景观,可以顶下来以后永远不变,所以需要优先考虑。
而人口居住低,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都是人手建的,原来没有,现在有了,因为需要;现在,依然是因为需要,当然可以让它们从有变无。
而且这些居民区,反正也要重新调整,所有的旧式房屋全部用新式楼房代替,这些需要为大河让路的住宅区,只是提前走出这一步而已。
而且天国所谓绝对都是让所有相关人等受益,决不会因为拆迁让百姓的生活受到不利影响。
这样,实际上重新安排河道,就必须同时进行住宅楼的建设。
好在这个问题,麦轲早就有先见之明,并且事先要求顾继之予以考虑和提出解决方案。
顾继之当然不会把这些东西忽略。为民众利益服务的观念,在他的脑袋里根深蒂固。
第二情况更多是技术方面的要求。
因为大河所经之处,不断地出水,也不断地进水,在主流里的流量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固定的流量。就需要一定的宽度和深度,才能保证河水的顺利沿着规定的河道流淌。
如果有宽度的变化,必须用深度的变化来弥补,否则不是河水外溢,就是河道中的水位不正常,极大影响按设计要求的其他功能的提供。
这实际上既是对大河的宽度有硬性要求!
因此大河的深度必须符合要求,否则连基本的航运、灌溉都不能保证。
深度固定,宽度也必须固定!
这样,在大河下游的沿途。就需要大量的修筑两侧堤岸工作。
因为有了这两项额外的工作,所以尽管下游的整体工作相对容易一些,还是耗费了二分钟才完成。
而人顺着河水淌流的方向看去,只见清澈的河水,如同一条玉带,笔直地向东流去,直到大海。
在那海河二水交接之处,再没有过去的那种黄蓝分明。只是稍微让深蓝色的海水变得稍微轻淡一些。
可以看到的变化虽然很小,但是不可见的结果才是真正重要的。
大河入海口。再也不会每年把成亿吨的泥沙倾入海中,再也不会把本来的深水良港瘀成毫无用途的海滩,再也不用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清楚淤沙,以保证正常的水流和泄洪所需。
从今以后,不管是出海还是入河的航运,都会畅行无阻。从发源地到入海口,从入海口到发源地,都可以直航。
至于中游上游那些地势狭窄的峡谷地带,如何进行改良,是下一段时间的建设任务。而且相对来说,需要也没有那么紧迫,毕竟越往上游行,那里的人烟越稀少,需求也就越少。
顾继之、麦轲二人看到了焕然一新的大河,从上到下,宛如一条巨龙,横穿中华大地,为最富饶的地区提供丰富的水源,完全驯服。
与此同时,灵犀一动给出新的数据。
这条大河,从发源地到出海口,长度为四千一百三十六里,总体落差九里,平均每里的落差为三尺三寸,落差比例为千分之二。
这些落差,主要是上游的那些地段造成的,麦轲已经心中有数,将来在几个关键段落来来几个“高峡出平湖”,就都解决问题了。
扬子江上那个成功试验,让麦轲、顾继之对这个设想毫无压力。
解决了大河主流,灵犀一动马上转移目标,全力对付那些支流。
在解决这些支流的次序上,麦轲首先对准了那些把泥沙带入主流的罪魁祸首!
第一个就是渭河!
这条渭河,不但是最大的支流,而且带入主流的泥沙最多!
在刚才重整大河河道的时候,渭河,以及所有的支流,进入主流的流量都被暂时停止,为的是在这个时候,杜绝任何泥沙的流入。
渭河作为大河的第一大支流,发源于北地的鸟鼠山,由杉西桐关汇入大河。
渭河全长一千六百三十六里,流域包括北地、土谷浑、杉西三个行省。
渭河上游以及北岸泾河、洛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