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奇特的理想如果让人知道,那会是真正的惊世骇俗了。在王戎前面的三千年和身后的近二千年历史中,除了某一个不信神的时代之外,从来没有人把发财作为理想,无论范蠡还是吕不韦,无论白圭还是计然,甚至汉武帝和西门庆。但王戎有兴致去挑战一个从不曾有过的理想。在他的成长期,由于父亲官职的变动,他跟着走遍了魏国。因为他的好奇心,他经常到处走动,在走动中他发现很多赚钱的机会。比如有一次父亲担任主簿的遥阳城失火,大火烧掉整好几条街,所有的人都忙着救火,王戎却向父亲提出,赶紧去采购大批竹木砖瓦和芦苇椽桷等筑屋的材料。王浑把他训斥了一顿。结果大火一灭,城里的木材在、砖瓦不到半个时辰就被抢一空,人们都只好到城外去吹树采石。城中忙了足足三个月,都在建造房屋、寻找筑屋材料。王浑因这情形,对儿子的聪明表示赞赏,但从不曾想过会让儿子去经商赚钱。由于跑的地方多了,王戎发现,经常是这个地方瓜果因为太多而烂掉,而那个地方却怎么也买不到;经常某一个地方的布料比另一个地方的布料会贵出好几倍,这些不都是赚钱的良机吗?他走遍多个城市,还发现各地的人都有一种附庸风雅的风气,都要在家里挂上字画、装店古物,连沿街的店铺也都不例外,而自己虽然字画不行,鉴赏力却不错,这不也是赚钱的良机吗?
眼中的良机如此之多,不去抓住一个,实在让他忍不住痒,终于,在父亲去世以后,他决定去实现少年时代的这个有趣的梦想。首先,他要在全国所有的城市的所有的店铺中,都挂满自己挑选、裱糊、制作的字画和装饰。那些饭馆、茶肆、旅店中,所有的店名、壁挂、对联,都要从他的手中买去。其次,他发现北边的人吃麦南边的人吃稻米,北边凡是吃过南方米饭的人,无不追念米饭的美味;南边吃过北方麦饼的人也会怀念麦饼的便利可携带。放眼看去,可谓是商机滚滚,而他对商机的把握有着敏感的天赋。在一般人都认为只有经营珠宝生意才能赚大钱的时候,他却认定大钱来自韭菜、瓜果和稻麦。
他意识到只有这些每天都要吃的农产品才会带来源源不断的机会,他在自己的书房写上六个大字:“欲长钱,取下谷”。所谓“下谷”就是谷物瓜果蔬菜。它们是过日子的必需品,即使利润最低也总会有不绝如缕的销量,既稳定又可靠,只要销得数量多、时间长,一样获大利。他一进入状态,马上就有了一套他独有的经商术,他又在他的书房上写上八个大字:“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这是他的经营方法。每当碰到丰收之年和每年到了收获季节,农户就一定会大量出售谷物。他就在这个时候大量购进,然后再把瓷器、丝绸、茶叶、漆器等其它用品卖给这些刚刚有了钱的农户。而当碰上歉收年、农户缺粮的时候,他就把上个年份买来囤在仓库里的谷物和腌起来的蔬菜卖给他们。这套办法不但为他自己赚来了滚滚的金钱,远远超过当初退还的一百多万,而且引起了朝廷的主意。因为现在遇到饥荒年景的时候,农户并没有像往常那样向官府寻找帮助,给官府添麻烦,更没有出现盗贼抢粮和乱民造反的现象,一打听,原来是当今著名的孝子和名士王戎动用王氏家族的庞大财力在做一项如此重大的买卖,而且已经迅速地覆盖到了全国。
其时正是辅政大将军曹爽当权,他立即命人召王戎进京。王戎见自己作为一个商人而不是孝子和名士进京去和大将军面谈,感到十分有趣——在士农工商的序列中,商人是没有地位的。但他并不介意以商人身份再次在天下人面前出名。他注意的是看得见的东西,名声只是为这看得见的东西增加份量,无须在乎是哪一类名声。曹爽在将军府里隆重接待了才二十岁的白胖青年,向他打听他的经营秘诀。这位纨绔子弟既没有掌权的经验也没有管理的才干,现在掌握着整个魏国的命运,也感到有点压力,再加上司马懿一直在阴暗的角落朝他吱吱叫着,更使他常常恐惧。王戎的成功鼓舞了他,他认为自己也可以在政事上有所作为。
“其实我做的不是买卖。”王戎已经对这番谈话思考良久,他说,“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调节经济。我一开始就选中做农产品而不是珠宝,就是因为这事关系到国家前途。”王戎决定发挥在清谈玄学时所获得的学问,“我最注意的就是观察气候和农时,尤其每天都要注意天气。这样,我就可以做到在丰年的时候提前储备粮食,等到歉年的时候拿出来救灾救荒,最重要的是,能够辅民安邦。我的方法就是:丰年趁粮价低大量买进,荒年歉年再以比当时市场价格低、但比买进时候的价高的价格卖出,从做买卖的角度来说,这叫做‘贱下极则反贵’,从安邦定国的角度来说,这样有利于农户过上稳定的日子,当然也使得奴婢、杂户、部曲、军户都能够各安其位。”
曹爽闻言肃然起敬,立即就要拟奏章请魏主拜王戎为司农,负责农业方面的一切事务。王戎惊道:“我是在做买卖,怎么能管理农业呢?”他眼珠一转,又道,“农业方面的事都是小事,主要看天时就是了。倒不如让我做做手工艺方面的官。”
“你有什么主意?”曹爽问道。他对这些事根本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