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国策> 第一百三十四章 无条件投降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三十四章 无条件投降(2 / 3)

发达的公路干线与铁路干线,沿途还有不少的城镇可以作为补给中心,所以进军难度并不大,甚至比共和国陆军在俄罗斯战场上的作战行动还要轻松得多。不北上的话,还可以向西进军,攻占位于密歇根湖西岸的芝加哥,占领这座人口数量在美国排第三的特大城市(仅次于纽约与洛杉矶),将美国最大的矿产区收入囊中,为进军密西西比河流域打下基础。当然,在这个时候,共和国陆军不见得需要深入美国腹地,所以也可以从底特率南下,攻占印第安纳波利斯、纳什维尔等美国中东部地区的主要城市,完成既定的进攻任务。即便再退一步,不需要占领如此广大的地区,也可以以底特率为根据地,充分利用五大湖地区便利的水上交通,向东进军,以更低的代价扫荡美国的东北部地区。

总而言之,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共和国陆军没有理由不向底特率进军。

问题是,共和国陆军确实没有向底特率进军,而是把目标锁定在了布法罗。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袁晨皓决定首先攻打布法罗,原因只有一个,即共和国陆军在美国腹地的作战行动得不到足够的保障。说得直接一些,就是共和国陆军作战部队的后勤补给没有任何保证可言。要知道,将物资从波士顿运送到位于伊利湖东岸的布法罗,要比运送到位于西边的底特率短一半左右,也就是说后勤保障难度降低了一半。毫无疑问,这与共和国海军、以及陆战队有很大的关系。在没有得到海军支持的情况下,就算陆军打算在美国战场上大展拳脚,也没有施展空间。

如此一来,袁晨皓就得小心翼翼的利用有限的作战力量。

当然,攻打布法罗很有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共和国最高统帅部对加拿大迟迟不肯投降已经失去了耐心,希望加拿大能在美国之前投降。如此一来,除了能够从容不迫的控制加拿大、不给欧洲插手机会之外,还能向美国当局施加压力。因为美国当局很有可能在失去最后一个盟国之后全面崩溃,所以后一个目的更加明显。

事实上,从陆军的作战行动来看,也主要是为了攻占渥太华。

不管怎么说,随着共和国陆军的装甲部队尼亚加拉越过边境,攻入加拿大境内,并且如入无人之境般的横扫加拿大人口最集中的多伦多地区,在加拿大皇家陆军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的情况下,一举攻入渥太华的情况下,美国当局没有任何理由怀疑共和国陆军在北美洲大陆战场上的战斗力,也没有任何理由怀疑共和国当局用一场地面战争来击败美国,并且取得最终胜利的决心,。

当然,还有有就顶在费城的共和国陆战队。

综合这些因素,美国当局的唯一选择就是投降。

问题是,就算美国当局做出了无条件投降的决定,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无条件投降,战争也不会在一夜之间结束。

9月30日,共和国陆战队兵不刃血的占领了费城,并且见到美国当局派来的代表。

当月最后一天,美国当局的代表到达共和国新都,与共和国当局进行了第一次正式接触。10月1日,美国代表前往上海,在集约集团总部向集团全体成员国的代表宣布了美国当局的投降决定。

此时,共和国与美国的代表团已经就签署投降书的事情进行了谈判。

虽然按照美国当局的意思,应该尽量低调一点,毕竟这不是什么光彩的四化器,但是共和国当局的态度非常明确,这是影响了全球上百个国家、数十亿人的世界大战,而不是局部战争,作为制造与发起战争的战败国,既然无条件投降了,就没有资格在签署投降书的问题上与承受了巨大战争伤害的战胜国讨价还价,更加没有理由要求低调行事。作为用接近3亿人的生命(据战后统计,交战双方与中立国直接死于战火的军民为2亿9450万,实际数字要大得多。根据一些民间机构的估计,战争期间,直接死于战火的军民在5亿以上,其中仅平民就超过4亿5000万。因为战争导致的动乱、饥荒、瘟疫等等灾难,甚至人为制造的自然灾害而死的平民更是不计其数,保守估计不会低于直接死于战争军民数量的3倍,而最高估计是5倍。也就是说,这场战争夺去了20亿到30亿人的生命,相当于战争爆发前世界总人口的20%。当然,这一估计值也得到了人口统计的支持,即按照世界各国在2065年与2066年公布的人口统计数据,第三次世界大战至少使全球人口减少了20%)换来的巨大代价,很有必要用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投降仪式、以及其他各种手段来警醒后人,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悲剧。

在共和国当局的坚持下,投降签字仪式订在10月31日,地点在切萨皮克湾的共和国海军战舰上,代表共和国中央政府的将是国家副元首焦魃山、代表共和**队与共和国陆军的将是总参谋长袁晨皓大将、代表共和国海军的将是大西洋战区舰队司令张雪峰上将、代表共和国天军的将是梅乐驰大将、代表共和国陆战队的将是周博义大将,另外集约集团各成员国都将派遣代表参加投降仪式,其中印度、巴基斯坦、伊朗、苏丹、阿根廷与欧洲代表将作为战胜方签署协议,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