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心语春秋> 第十章:传说篇、第三节:一串传说在仙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章:传说篇、第三节:一串传说在仙马(1 / 3)

一串传说在仙马

黄洋

2007年8月8日,笔者与几位朋友夜访属于普定县猴场乡仙马村的普屯坝高山谷中新寨、老寨,走访了几位仙马苗家汉子后,知道这方山水,有着一连串的传说。现将其原汁原味地整理出来,以为能阅读到此篇拙文的朋友们增添一点茶余饭的谈资,或博一笑,心之足矣。

一、猛舟的来源

在现在的猴场乡,猛正、猛架、猛戛、猛佐、猛舟等很多地名,都是苗汉之间、少数民族之间民族团结与民族文化交流的见证。

据说,现在的猛舟,实际应为蒙周。蒙,是大花苗杨家自称。上千年前,在杨家寨河谷两岸,全是大片的原始森林。这儿很多地方都不是今天所叫的名,包括现在的猛舟。杨姓苗族祖先迁居北岸后,随着岁月的流逝,子孙繁衍,渐成一寨。南岸以周姓汉族为主,是一个苗汉杂居的村。苗汉杂居的结果,让很多贫苦百姓之间,形成了语言上的相通。因而,时间久了,两岸男女青年隔河相对,不时以山歌形式,互诉爱慕之情,情爱深处,常以只身泅渡或以牛为舟的方式幽会。年长日久,相互谈情说爱和婚配的情况越来越多。因为联姻,两岸亲戚关系越来越普遍,越来越紧密,相互往来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年轻力壮者相互往来到好些,特别是年幼的、年老的,很不方便。再说,因河水横断,往来总要冒些风险,特别是在洪水季节。两岸人民在长期相互往来中出现过不少意外。于是,昼夜奔腾的河流,成了两岸人唉声叹气的根源。大家都非常希望有一个相对安全而又方便往来的渡口。人们的心声反映到各自的族长耳中。得到两岸族长的重视。他们说这是一件修阴功、积阴德的事,但要靠大家,要靠两岸人,才能实现这个愿望。因此,通过泅渡信使,双方商定了此事。一声号照,众人闻风而动。并约定,以农历腊月三十为期,用近个半月时间,各从寨中砍出一条路,遥相呼应,共建一渡口。通过测量规划,砍伐大量树木,平整路基,修建岸堤,终于如期将渡口建成。

同时,双方商量,各打造了一只能载二十人的木船,并约定,由两岸住户根据田地多少,按每户每年50斤收取河粮作渡船费。外村人,由摆渡者斟酌收取。初议时,准备各挑出一名甘为两岸往来能吃苦耐劳的男人负责摆渡。最后商定,双方集资,打造能载二、三十人的木船一只就行,以节省费用。两岸各挑一人,每人摆渡一年。渡口建成那天,敲锣打鼓地举行了试渡典礼,两岸村村寨寨的人闻讯而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本来以为只是为两岸杨、周两族人的方便而兴建的渡口,试渡典礼上那种的情景,又让两位族长心理打了个转转。于是,他们又商量河粮之事,将河粮减为每户每年30斤。此事商定后,有人提出,应该给这个渡口取个名,苗族杨姓族长首先提议说,就叫蒙周吧,蒙是我们自称,周就是你们周家,因为是我们两大家族为主共建的,我看这个名字合适。由于对此命名没有文字记载,只是口口相传,后来的人们,在用文字记录时,只根据口传之谐音,将蒙周写成了猛舟,实为历史之讹。

二、仙马村的由来

仙马来源于该村附近的洗马塘。在数百年前,有一对苗族父子,在洗马塘边搭建茅屋竹舍,开荒种地,喂猪养鸡。渐渐有些积畜,便买了耕牛,种植了大片的庄稼。于是他们想到,若能有一匹马来驮运多好!有了这份心思,他们就开始筹划。一年的时间,基本备足了买马的银钱。两父子一同前往织金贵果去买马。父亲相中一匹膘肥体壮的儿马,但儿子却用得着一匹又瘦又小毛长嘴尖的小白马。父子说,要买就买这匹拿去就能驮的马,你讲的那匹,要喂到那天才能得驮?儿子说,爹,你不晓得,以前爷爷不是给我讲过白龙马的故事?你看这匹小马,瘦是瘦很,毛又长,可它那鼻子头长出的那几根毛毛,长长的,买回去,只要照管得好,要不到一年,我敢讲,比你用得着的那匹马还要高大,还要漂亮。因为父亲只有他这么一个儿子,看到儿子能提出这样的想法,当父亲的心里感到很欣慰,听到儿子的话,父亲仿佛看到儿子像一只拍打着翅膀的雏鹰,充满期望。于是笑着同意儿子的意见。父亲仔细端详了这匹马,虽然瘦小,但骨骼紧凑而有力,喷鼻之声如闷雷儿般不同凡响。再看看那鼻翼,须长如银,像普屯坝上那坚韧挺拔的毛草。因此,父亲想,也许儿子真的有眼力,说不定这马,好好侍养,三五个月就会大变样,不但能当根好扁担,还能卖个好价值。父亲对儿子说,是你用得着,我才买的,这马这个样子,回去要是不好好侍奉它,不要讲一年半载,就是两年、三年怕都驮不成。到时候后悔不转!儿子说,你放心,我们家那山上,马耳草多,还有黑斑茅、蓑衣草这些,我天天放它去吃这些草,去割这些草来晚上喂它。每天我牵它到洗马塘边洗得干干净净的,在圈中铺些干生生的毛草。保证要不了一年,它比你看中的那匹马还要高大,还要可爱。父亲慈祥地笑着点了点头,鼓厉儿子:好,那以后就看你的了!儿子从此将这匹马视作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早起晚睡,精心伺候,不折不扣地兑现自己的诺言。过了一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