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金融风暴下的中国> 第14章 并非暖冬: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章 并非暖冬: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4)(2 / 3)

幕消息者理该调整或谴责;但是,那部分“虚拟”的金银哪儿去了?要是股市的牛气还在,那也是可以换成真金白银的呀!股民们又不禁问道:是谁撞了我们的腰,让我们与那些真金白银失之交臂?是美国次贷危机吗?

自然,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股市确实产生了影响。首先,投资美国次级贷款及其衍生品的国内金融机构蒙受损失,不能不反映到股价上来。其次,次贷危机导致美国以及世界各国股市大幅下挫,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这种下挫不可能不波及中国。比如,国际化程度很高的香港股市连续暴跌,中石油H股跌到了10元以下,那它的A股不可能还站在30元。再次,次贷危机引起信用危机和美国经济趋缓,人们普遍对金融资本市场失去信心,并开始担心世界经济的前景。

不过,也并非全是次贷惹的祸。股市原本是用来为企业融资以维持或扩大生产的,现在却成了直接的利润角斗场。在股市暴涨的那些日子里,股民又有几个不像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们那样疯狂和贪婪?股市的泡沫不正是股民吹起来的吗?股市牛皮的泄气又不正是股民的退却和逃离导致的吗?美国的次贷风波是信用危机造成的,中国股市缩水与股民的信心危机也不无关系。因此,股民在问谁撞了自己腰的时候,也不妨撑着腰静静想想自己都干了些什么。

2.工作越来越难找

在股市、基金狂热的那些日子里,许多国人都成了全职的股民、基民,业余操作的不少人也颠倒了本职工作与业余投资的关系。在那样的日子里,狂热的股民和基民有谁还把老板放在眼里?给我白眼儿我立马走人,大把花差花差的银票到手,谁还稀罕那几个辛苦钱!然而,随着股市、基金的降温,全职的股民、基民们撑不住了,顶着秋风出去找工作,却发现工作越来越难找了。

曾几何时,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曾出现招工难的现象,从而也导致了劳动力成本的上扬。现在,仍然是那些地区,许多企业停产、倒闭,工人全部失业;而那些苦苦支撑的企业,也都大幅裁员;只有部分运营良好的企业还能提供就业机会,但经营者对此仍然是十分谨慎的。对于因出口下降导致的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减产、停产、倒闭带来的失业,目前并无准确的统计数字,但国内外专家一致声称数以百万计。原本一直要干到年根儿的农民工,2008年却在秋末冬初就踏上了返乡之路。2009年《社会蓝皮书》称,该书成文时已有400万农民工返回农村。

然而,企业裁员不仅在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也不仅在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企业,其他的一些地区、一些行业也相继开始裁员。其中,房地产业(不管是开发商还是中介公司)、金融业(主要是非银行金融机构),早已在裁员。比如房地产中介商的点,早已十有九关门。制造业中需求大幅下降的那些部门,自然也会减产裁员。这种状况甚至波及新技术企业,比如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及络公司,也波及了餐饮、酒店等服务行业。据统计,2008年,温州大部分企业精简人员约占企业总人数的20%。

企业裁员导致大量人员失业,而新增的就业人口又逐年增多。2008年,仅应届大学毕业生就有560多万人进入就业市场,远大于市场需求,到年底估计有150万人找不到工作。整个“十一五”期间,劳动力供给总量大的趋势还要继续下去。根据预测,全国每年净增就业人口800万~1000万人,再加上农村需要转移的富余劳动力、城乡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维持在2000万人以上。按目前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大概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能创造80万~100万个就业岗位。所以,每年最多能安排1200万人,加上自然补充,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仍然在800万人以上,更高一点的话则可能在1200万人,这个局势至少会维持到21世纪中期。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将超过4%,新增就业出现了几年来的首次增速下降,年底登记失业率将达到4.5%。而就业问题专家陈光金估算,大学生的失业率超过12%,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另一项2008年5~9月的大型调查则显示,38.43%的家庭面临无业、失业或工作不稳定的压力。城镇的经济活动人口失业率大概是9.4%,中部和西部都超过10%,尤其是在大中城市,失业人口比例约10.1%。往年的新年前夕,甚至是国庆期间,各大企业的校园招聘会搞得如火如荼。2008年的冬天,不少企业早早就宣布没有增员计划,当然也不去参加招聘会;即便参加招聘会的,也不像往年那样广纳贤才,提供的岗位比较有限。与此同时,往年年末时的跳槽风在这个冬天也消停了许多,许多员工谨慎小心地担心被裁掉,甚至有女员工为了保住工作而突击怀孕。春节之后,应届大学生就业迫在眉睫,政府虽然组织了不少招聘会,但工作岗位却僧多粥少,几十份简历投出有可能都捞不到一个面试机会。

造成目前就业困难的原因,一是大学毕业生规模扩大,而往届未能如期就业的大学者又对应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