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金融让谁富有> 第14章 全球化下的金融霸权 (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章 全球化下的金融霸权 (4)(1 / 3)

美国等国家通过“广场协议”完成了使日本经济衰退的第一步战略。日元汇率的飙升严重挫伤了日本的出口业,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被削弱。美国又限制日本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投资,日本政府只能将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调整为以促进内需为主,因此央行连续下调利率,目的是降低储蓄率,刺激消费。而央行通过降息释放出来的巨额资金因不能投向第三世界国家而无处可去,同时日元升值又使日本工业设备变得更昂贵,第三世界的穷国根本买不起。

在“广场协议”签订两年后,纽约股市崩盘。美国又向日本施压,要求日本银行继续下调利率,以便吸走东京金融市场上的资金。出于无奈,日本政府又低头了,把利率下调到2.5%,使日本银行系统出现了严重的货币过剩,贷款结构完全颠倒了,非生产领域的贷款高于生产领域的贷款。无处可去的巨资就肆无忌惮地涌向了股市和房市。这番景象,就像当今的中国。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所有日本公司的股票价值超过了美国;向来不便宜的土地更是达到了天价,据说位于东京的日本皇宫所占的那块地,其价值就与整个加利福尼亚州相当。日本经济中的泡沫开始膨胀。其实人们对泡沫一点都不陌生,从荷兰郁金香狂热到南海泡沫,都影响了成千上万的人,哪怕最明智的投资者,例如牛顿,都无法抗拒发财梦而被卷入其中。

此时适逢海湾战争爆发,油价上涨的压力迫使日本银行3次调高利率,这又给股市和房市添了一把火。之前,金融霸权手下的对冲基金趁日元升值,卖空美元并买进日元,疯狂涌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这些用于投机的资金几乎全都来自银行。日本银行的储户坚信他们的钱是安全的,因为日本政府在银行后面提供支撑。但日本的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银行与客户之间那种独有的关系,导致了宽松的金融制度。日本银行无视借款人的信誉状况,只顾放贷。

是泡沫,就总归是要破的。日本银行的利率一调高,金融霸权就纷纷抛售股票和房产,带着巨资出逃了。这直接戳破了日本的股市泡沫,日经指数从1990年年底某一天的40000点一路下跌至10000多点,直到今天都没有缓过劲来,熊市持续了20多年,而股市的下挫幅度,恰恰是日元兑美元升值的幅度。股市大幅下挫后,日本房价在当年就开始急剧下跌,跌势蔓延至全国。由于银行的贷款结构颠倒,土地投机使银行的债务包袱变得又重又大,金融业受到重创(这一点跟目前中国的状况非常相似)。

这时金融霸权又开始针对日元升值发起攻势,而目的在于套利的热钱再一次蠢蠢欲动,日本制造业陷入一片恐慌。打个比方,假设一台索尼电视机的出口价是1000美元,如果日元兑美元汇率上升10%,这就等于出口成本增加了100美元,而当时一台电视机的利润也不会超过100美元。就算成本降得再快,这一速度哪能赶得上汇率上升的速度?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日本企业只能大转移,把工厂迁到人工成本低廉的东南亚。经过这番折腾,日本100多家大银行的坏账达到大约4000亿美元。而在80年代,日本银行的坏账只有100亿美元。在短短十几年间产生这样大的破坏力,我们由此可以看出金融霸权的泡沫暗器有多厉害。

看清了金融霸权是如何对付日本的,中国就该知道要怎么做了。在80年代中期,日本的巨资被挤压得无处可去,后来一部分流进日本当地的股市和房市,剩下的流向了欧美,而流向美国的更多。那时正值里根执政,多项针对银行的管制被解除(里根签署的《加恩-圣杰曼法案》直接导致了80年代末的储贷危机),几千家银行转向房地产投机,在美国吹起了一个巨大的房市泡沫,这是金融霸权的圈钱阴谋,它们就等着日本钻进圈套。果不其然,日本觉得投资美国房地产会产生巨额利润,于是将几亿日元投入美国房市。正当日本人兴高采烈地高喊“我们买下了美国”的时候,美国房市的价格走势急转直下。在90年代初,房地产泡沫被金融霸权挤爆,美国经济进入衰退期,日本的巨额资金来不及抽身,因而大幅缩水。

日本金融业受到了重创,那么转移到东南亚的工厂的状况又如何呢?随着升值的日元变得强势,亚洲各国对日本的出口额剧增,对日贸易逐渐以日元结算了,这真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日元区逐渐形成了。日本开始争夺全球话语权,这就威胁到美元的地位,这一下它可惹恼了美国的金融霸权。为了取消日元区并限制日本经济扩张,美国与英国联合签署“1988年巴塞尔协议”(即“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的简称),说穿了就是要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标准。资本充足率一提高,实质上就限制了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如果日本不签署协议,它就不能继续跟美国和英国做生意。出于无奈,日本只好再一次屈服。

为了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日本银行只好大规模压缩贷款,这样一来,日本企业从银行贷款变得更困难,有些企业被迫申??破产,很多公司的股价因此下跌。股价下跌又使日本银行的坏账增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