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多难登临录:金融危机与中国前景> 第38章 保护主义及其他--再与贝克尔商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章 保护主义及其他--再与贝克尔商榷(1 / 2)

二○○九年三月六日

贝克尔的文章提及中国实施保护政策这个老话题,他的理解看来是错了。当然不能说保护主义在中国不存在,但我认为这倾向远比昔日甚至今天的日本为小,而理由可不是一般之见。

一般之见,是保护主义起于两方面。其一是保护国民就业,其二是保护初阶工业【infant industry】的发展。跟进中国三十年,闲言不论,我从来没有听过北京有这些意图,或政策上有这样的倾向。关于就业的问题,三十年来只是今天头痛:目前的失业潮主要起于人民币升值及新劳动法,金融之灾是跟着的雪上加霜。就是在今天失业严重的情况下,北京可没有什么抗拒进口的“保护”动作。当然有贝克尔指出的“购买国货”的言论,但这些话凡有什么风吹草动都听到。永远是雷声大雨点小。至于保护初阶工业,北京仿佛没有听到过。他们不傻,让我说说往事吧。

一九八三年初,北京的朋友问我关于工业发展的路向。我说:“除了手工艺,你们什么可以出口国际的工业都没有,就是香港卖二十元一只的计算机你们最近才见到。唯一可走的路是引进外资,向他们偷师学艺吧。”就是那么简单地决定了。几年前见到一位同学不知从哪里弄来的好些中外合资的合约,要“学师”的条款明确。那时外资已经容许独资,可能学师学够了。虽然容许独资,不少外资还是选与中资合作,因为运作比较方便。结论是明确的:什么国际级的工业产品都没有的国家,从零开始,不可能有什么初阶工业需要保护。那次跟北京的朋友会面时,我直言:“大胆地开放吧。让中国人自由参与国际产出竞争,我会把身家押在他们那边。”这么肯定,是见炎黄子孙穷得要命,然而,只开放几年他们的拼搏是我平生仅见。中国人吃得苦,挨得饿,抵得冷,天生的智商也不俗。有这样的条件,还需要有什么“保护”呢?

不是说中国没有保护政策,有的,而且不少,但不是西方的老生常谈。我骂过无数次了。有垄断专利的国企北京要保护【我一九八二就这样推断了】;关于思想或言论的,例如出版、传媒、教育等,北京“保护”。但贝克尔看来没有想到,非国企的工业的保护要求,主要来自外资。例如几年前北京宣布要逐步减低汽车进口税,外资的汽车厂纷纷投诉。

这就带来一个我想了很久才解通的话题。读者要知道,中国的工业发展,地区性的类聚集中度高得惊人,例如阳江造刀,温州造打火机,番禺、深圳造首饰等,动不动霸占百分之九十的世界市场。不是说其他国家没有类似的工业类聚的情况,但从极端性衡量,中国是特别夸张的。原因为何这里不谈了。问题是,为什么工业重镇如苏州、昆山浦东等地没有这样的工业类聚的情况呢?我终于找到的解释,是这些重镇收容的工业主要是外资,而外资有个别实力的,不喜欢在同地遇到同行的竞争。他们于是或明或暗地要求地方政府约束竞争,而只要外资实力足够,为了招徕地区政府乐得卖个人情。不会写在合约上,只是君子一言。算是保护,而这类外资要求的保护有没有伸延到省甚至到国家去,我没有考查,只是有时在报章读到的有这样的含意。

还有另一类保护。那就是多年来,北京恐怕内地的资金流失到外地去。这就是到今天中国还有外汇管制的一个原因。我屡次解释--甚至得到弗里德曼的同意说他也那样看--愈是禁止资金外流,流了出去的愈不会回来。这恐怕资金外流的意识今天大致上不再存在了,而曾经“偷渡”出境的资金不少。另一方面,当年的进口关税--虽然下降了--不容易消失。海关的既得利益与权力是不容易一朝取缔的。历史满是招狼入室的例子:法例通过,机构形成,跟着权力扩大,要取缔很困难。香港昔日的租务管制开头只打算施行一年,跟着一年复一年地延续,再跟着懒得再延了,结果是施行了半个世纪。目前香港正在考虑推出最低工资,我敢打赌,如果通过不会取缔。

转谈央行购入美国债券吧。贝克尔认为中国的二万亿美元储备,绝大部分是美国债券。应该不对:我的估计是约总储备的三分之一。贝克尔又认为中国不智,因为债券的回报率低。但事实显示,起初不论,这几年中国购入美国债券是在政治压力下才入货的。贝克尔再认为,虽然北京没有以沽出债券作恐吓,就是恐吓成功机会不大,因为中国持有的只是美国债券的一小部分。这观点我不同意。要使债券之价暴跌,不需要持有很大量然后一手沽出。前些时不记得是谁说了一句对美债不利的话,该市立刻下跌十多点。两年前北京某教授建议央行沽美债,布什总统立刻亲自发言,要求北京否认。我也不同意贝克尔认为美国债券是最安全的。没有人怀疑在财务上美国言而有信,但七十年代越战之后,美国的三十年债券跌得很夸张【孳息率高达十九厘】,怎可以说是安全呢?目前美国的债券算是强劲,因为一、有通缩预期,二、在金融之灾下美债是个避难所。我认为目前美国推出的救灾政策有过半机会导致高通胀。若如是,有一天历史会重演,美国债券会跌得夸张。伊拉克之战的费用是太高了,加上救金融之灾,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