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需要普及常识的时代。
现代社会,信息纷繁复杂,常常让人迷失方向,甚至失去判断力,最终被各种各样的言论所蒙蔽!要想在中国普及常识,非常需要用理性、客观、独立、全面的态度来看待一个事物的精神。
自从2009年被称为“史上最牛的会议”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以后,忽如一夜春风来,“低碳”这个词汇被无限地放大和传播,几乎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伴随低碳这个词汇的大面积普及,对低碳的各种解读层出不穷,难免会泥沙俱下。
在这里面有两种声音最具代表性:
一种是低碳激进主义论。有些人认为,低碳是一种先进、时尚、良好的发展模式,必须采取突飞猛进的方式来发展低碳、实施低碳战略。
一种是低碳阴谋论。还有不少人认为,低碳不过是新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用来制约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撒手锏,因此要坚决予以抵制,否则发展中国家难免会落入西方国家的圈套。
无疑,这两种声音在中国都拥有大量的追随者。但在我看来,这两种观点都有其片面性,这主要是因其缺乏对低碳常识的认知。因此,我感觉到,有必要理性、客观、独立、全面地给大家介绍更多关于低碳的常识。基于这点,我写了《低碳真相》这本书。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分别解读了三个关于低碳的常识性问题,以全方位、立体化的视角来展现低碳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低碳问题作层层理性的解码。
第一个问题是低碳为什么这么热?我认为低碳热是被气候现象、科学理论、媒体“吓”出来的,被环保主义运动“喊”出来的,也是被国际博弈产生的国际法“框”出来的,更是被低碳经济的大蛋糕“诱”出来的。
低碳热是各种因素经过长期积累后的一个综合效应,远的可以追溯到拿破仑时代的傅里叶对地球热量来源的探索,1968年的欧洲学生运动,以及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的出版;近的可以联系上《京都议定书》的诞生、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地球气候变化的异常、电影《2012》的渲染等。这一切貌似毫无瓜葛的现象或事物其实都与低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将一一为你阐述这其中的奥秘。
第二个问题是低碳为什么这么难?我认为,低碳被巨大的国际分歧所难,被气候理论不确定性所难,更被化石能源的现状所难。
低碳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一关系全人类福祉的愿景在人类社会发展实践过程中,却受到了各种现实问题的困扰。
在国家利益至上的全球化竞争时代,世界各国为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必然会在低碳问题上争夺未来的政治经济发展空间,分歧由此产生,于是全球气候峰会成为大国之间的游戏。
此外,有关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各种丑闻接连不断,使得支撑低碳发展的全球变暖的气候理论遭到各路科学家们的质疑。加上化石能源的分布及其锁定效应、新能源发展遇到的各种挑战等,这一切都给低碳发展的脚步戴上了沉重的镣铐,举步维艰。
第三个问题是,在低碳浪潮中,中国该怎么办?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在书中首先提出了低碳肯定不是阴谋,如果真要和谋略挂钩的话,那就是一个巨大的“阳谋”,是一个可以放在阳光下操作的谋略。其次,结合世界低碳发展的冰与火,解读了中国低碳发展的难言之隐,例如中国能源消费过于依赖煤炭,落后的科技、出口导向型经济、暴发户的消费观、高碳的“锁定效应”等,让人清楚地知道中国低碳发展的真实处境。
在此基础上,我根据中国古人的“中庸”哲学思想和共生的价值观,提出了“减碳”概念,认为中国必须历经从减碳到低碳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中国的低碳之路,既要看到世界大趋势、大环境中所带来的变革性思想和历史机遇,更要立足现实、实事求是,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稳步推进低碳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我既反对人云亦云的低碳时尚论,也反对居心叵测的低碳阴谋论;既反对高歌冒进的低碳发展之路,也反对保守停滞的低碳社会建设,我坚持认为低碳在中国的发展应该选择第三条道路:高歌而不猛进,从减碳到低碳。
本书写作期间,恰逢中国2010年“两会”,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在会上公开表明:“过分热衷于强调低碳,不适合中国,我们现在最关键的事情应该是更高效地节能减排降耗。”这番话和本书的主要思想有着强烈共鸣之处。
当然,低碳时代的到来,必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变化。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碳政策将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土地政策一起成为主要的经济宏观调控的工具。这将迫使更多的中国人去面对低碳时代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早作准备总比晚作准备要更好。
目前的中国,各种非“左”即“右”的战略思维主导着社会进程,严重缺乏改良派、中间派战略思维的生存和实践空间,更缺乏一种建立在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