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2月,一切都糟糕透了。
追随者弃他而去,朋友不再信任他。曾经对他宠爱有加的媒体也大肆批评。他的钱用光了,一大笔财富就这么挥霍殆尽。过去的几年,他赚了好几亿美元,而如今,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短短几个月内,什么都没有了。他20多岁时,腰缠万贯,享誉全球,如今他三十几岁了,却成了什么?过气人物?是个一时走运、没法从头再来的家伙?或者是由于傲慢自大而自毁前程的落难英雄?
他发誓要证明自己,年纪轻轻在苹果公司取得的成就绝非侥幸,董事会把他踢出公司是错误的决定。他完全可以再立门户,创建另一个大公司,再一次用革命性的产品改变世界。但是,经过7年的痛苦挣扎后,乔布斯新投资建立的NeXT公司迎来了在美国商界令人震惊的惨败。苹果公司1天卖出的电脑数量比NeXT公司全年卖出去的都要多。NeXT公司挥霍资金,造成巨大亏空,似乎所有人都离开了这家公司:销售经理、他的得力干将市场部负责人,甚至就连当年一起投资的5个创始人也走掉了4个。
乔布斯自己也差点放弃。他告诉朋友,自己考虑过彻底放弃,“金盆洗手”。无论从精神方面、心理方面,还是经济方面来看,史蒂夫都处于悬崖边缘,处境岌岌可危。他觉得自己进退两难,如果放弃了,就等于承认自己无法从头再来,无法独自干出一番事业,就等于承认之前的成功或许都是靠运气取得的,这么一来,史蒂夫又觉得颜面尽失。
在旧金山湾海滨NeXT公司总部的会议上,史蒂夫望着人越来越少的行政团队,那些留下的残兵败将,用痛苦而又欣羡的语气说道:“这里的每个人都可以离开公司,我自己除外。”
1993年2月10日,NeXT公司宣布关闭自己的工厂,停止计算机业务,还裁掉了大部分员工。第二天,一家报纸的记者来到NeXT公司总部采访史蒂夫。她开门见山地问道:“这一举动是否意味着NeXT公司彻底失败了?”
史蒂夫趴在桌上,把头深深地埋在双臂里。
然后,他用手指揉了揉太阳穴。
“我不想接受这次采访了,”史蒂夫淡淡地说道,“我不想接受这次采访了。”他看起来不堪一击,沮丧绝望,还有些孤僻冷漠。
他站了起来,走出房间。
那几个月,史蒂夫一直心烦意乱。他失败了,这对他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让他痛苦不堪,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1993年5月25日,史蒂夫计划在旧金山莫斯康展览中心(Moscone Center)举办的NeXT公司年会上发表主题演讲,他想谈谈振兴这家公司的计划。那天早上,《华尔街日报》用头版报道了史蒂夫,报道的内容无疑给了他残酷的一击。报道是这么写的:史蒂夫“从巅峰跌落,一蹶不振”,他“奋力挣扎,想证明自己仍然在计算机业举足轻重”。
史蒂夫准备登台面对1000名观众之前,公关负责人和他碰了面。
史蒂夫已经读过那篇报道了。
“这还不算最糟糕的呢,”公关负责人说道,想尽力缓和一下气氛。
“是啊,”史蒂夫愁眉苦脸地说道,“你又不是我。”
NeXT公司的裁员过程十分艰难。300名员工离开了公司总部,空出来的地方看上去像一片荒原。许多回收商和二手家具交易商来到NeXT公司的工厂,竞价买走了剩下的东西。他们出价买下了上百样摊在水泥地上的拍卖品,还以极便宜的价格买下了椅子、垃圾桶、碎纸机和超大显示器。这不禁让人想起电影《公民凯恩》(Citizen Kane)中的镜头,显要人物垮台后,财产要么被搬上车运走,要么就被付之一炬。
史蒂夫的这一梦想宣告流产。此时,他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
到1993年年底,史蒂夫已经彻底离开了公众的视线。然而,就在短短的两年后,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了:他以胜利者的姿态重新到聚光灯下。他的钱又回来了,而且比以前还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帮助史蒂夫东山再起的竟然是他名下的另一家公司——皮克斯(Pixar)。这家之前名不见经传的公司已埋头苦干了10年,在1995年11月推出了首部由电脑制作的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Toy Story)。就在电影发行的第二周,皮克斯公司上市,投资商争先恐后地购买该公司的股票。持有公司70%股份的史蒂夫立刻身价飞涨,高达10亿美元。1年之后,他一个回马枪又杀回了旧战场——苹果公司。而此时的苹果公司,由于没有了史蒂夫这样的人物,早已一蹶不振,濒临倒闭。1997年夏天,史蒂夫接过了临时首席执行官的指挥棒,成了苹果公司意料之外的救星。随后,苹果公司的股价一路上扬,从每股13美元飙升至1999年年底的每股118美元,市值从不到20亿美元增长到近200亿美元。史蒂夫·乔布斯以炫目之势挽救并重塑了苹果公司,这让所有人目瞪口呆,啧啧称奇。
2000年1月5日,